共159,分11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十二缘起
十玄缘起
十妙生起次第
大乘起信论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太子本起经
太子瑞应本起经
太子本起瑞应经
不思议缘起
不起法忍
方等本起经
中本起经
分别起
佛类词典
九会曼陀罗创起十二缘起
十玄缘起
十妙生起次第
大乘起信论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太子本起经
太子瑞应本起经
太子本起瑞应经
不思议缘起
不起法忍
方等本起经
中本起经
分别起
九会曼陀罗创起
【佛学大辞典】
(传说)九会之次第未见本经究谁图示之耶?或云龙猛菩萨开南天铁塔时,空中现九会之尊位。或云金刚智三藏从龙智受之。或云不空为之。或云善无畏,与胎曼皆于空中感得之。遂无一定之说。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一,秘藏记钞二等。
(传说)九会之次第未见本经究谁图示之耶?或云龙猛菩萨开南天铁塔时,空中现九会之尊位。或云金刚智三藏从龙智受之。或云不空为之。或云善无畏,与胎曼皆于空中感得之。遂无一定之说。见金刚界曼陀罗大钞一,秘藏记钞二等。
十二缘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十二因缘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有情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缘起,分十二段而说明之者。(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的别名。缘起是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术语)与十二因缘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有情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缘起,分十二段而说明之者。(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的别名。缘起是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玄缘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玄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四种缘记中之法界缘起,具体的说明者,缘起之义理,穷极于此,是为华严一家之特色。其为缘起精神之点,在于一多相即。于此有钱货十钱,此十钱为成自一钱者,何则?本来自性无十,十为积一得成之缘成法,无一即十亦无。反之而可知一钱由十钱而成,何则?本来自性非有一,一是对于十而得成之缘成法,无十则一亦无也。然则举一,则一具能造十之势力,十即为一中之十也。又举十,则十具能造一之势力,一即为十中之一也。如此十为一中之十,一为十中之一者,称之为一多相入之义,是就诸法之势力而论也。而如此十为一中之十,则一之体即为十,一之外更无十,因而举一为体,则十即为虚。又一为十中之一,则十之体即为一,十之外更无一,因而举十为体,则一即为虚。是一为实,则十为虚,十为实,则一为虚,一十相望,则常一虚一实,恰如物体与虚空,更无所离隔障碍,称之为一多相即之义,是就诸法之体而论也。如此就势力而论相入,就自体而论相即,谓法界万有之法,尽为相即相入者,可知是缘起之妙义也。立此理而极说法界之事事无碍,谓为十玄缘起。(参见:玄门)
(术语)(参见:玄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四种缘记中之法界缘起,具体的说明者,缘起之义理,穷极于此,是为华严一家之特色。其为缘起精神之点,在于一多相即。于此有钱货十钱,此十钱为成自一钱者,何则?本来自性无十,十为积一得成之缘成法,无一即十亦无。反之而可知一钱由十钱而成,何则?本来自性非有一,一是对于十而得成之缘成法,无十则一亦无也。然则举一,则一具能造十之势力,十即为一中之十也。又举十,则十具能造一之势力,一即为十中之一也。如此十为一中之十,一为十中之一者,称之为一多相入之义,是就诸法之势力而论也。而如此十为一中之十,则一之体即为十,一之外更无十,因而举一为体,则十即为虚。又一为十中之一,则十之体即为一,十之外更无一,因而举十为体,则一即为虚。是一为实,则十为虚,十为实,则一为虚,一十相望,则常一虚一实,恰如物体与虚空,更无所离隔障碍,称之为一多相即之义,是就诸法之体而论也。如此就势力而论相入,就自体而论相即,谓法界万有之法,尽为相即相入者,可知是缘起之妙义也。立此理而极说法界之事事无碍,谓为十玄缘起。(参见:玄门)
十妙生起次第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先言迹门十妙之次第。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始于今,故居最初。既迷,故起惑。解理,故起智。智为行之本,因智之目,而起行之足,目足及境之三法为乘,乘于此乘,入清凉池,登诸位。位住于何所。则住在三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方界之机缘,来则必应,若趋机垂应,先以身轮之神通骇发之,见变通巳,堪于受道,即以口轮说法开导。既润法雨,则禀教受道。而为法之眷属。行眷属行,拔生死之本,开佛之知见,得大利益。见玄义二之二。次为本门十妙。所以本因居初者,心由因而致果,果成故有国土。极果居国,即有照机。机感动,则应之而施化,施化则有神通。神通竟即说法,说法所被,即成眷属。眷属已度,则缘尽涅槃。故论寿命长短。长短之寿命,为所作之利益。乃至佛灭度后正像等之利益也。见玄义七。
(杂语)先言迹门十妙之次第。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始于今,故居最初。既迷,故起惑。解理,故起智。智为行之本,因智之目,而起行之足,目足及境之三法为乘,乘于此乘,入清凉池,登诸位。位住于何所。则住在三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方界之机缘,来则必应,若趋机垂应,先以身轮之神通骇发之,见变通巳,堪于受道,即以口轮说法开导。既润法雨,则禀教受道。而为法之眷属。行眷属行,拔生死之本,开佛之知见,得大利益。见玄义二之二。次为本门十妙。所以本因居初者,心由因而致果,果成故有国土。极果居国,即有照机。机感动,则应之而施化,施化则有神通。神通竟即说法,说法所被,即成眷属。眷属已度,则缘尽涅槃。故论寿命长短。长短之寿命,为所作之利益。乃至佛灭度后正像等之利益也。见玄义七。
大乘起信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玆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璿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论裂网疏释实叉难陀译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续法辑),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续法会编),起信论疏记六卷(新罗元晓疏并别记),起信论别记一卷(新罗元晓撰),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新罗太贤作)。
(书名)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本论可分为三分观之。起首三颂为序分。从论下为正宗分。末后一颂,即是随行所起大愿,为流通分。玆将本论各家之著述列下。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一卷(陈智恺作),起信论义疏上卷(缺下卷隋昙延撰),起信论义疏四卷(隋慧远撰),起信论同异略集二卷(唐见登集),起信论义记七卷(唐法藏撰),起信论别记一卷(唐法藏撰),起信论疏注四卷(唐法藏撰宗密注),起信论疏笔削记二十卷(宋子璿录),起信论纂注二卷(明真界纂注),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起信论疏略二卷(唐法藏造疏明德清纂略未刊),起信论直解二卷(明德清述),起信论裂网疏释实叉难陀译六卷(明智旭述),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一卷(续法辑),起信论疏记会阅十卷(续法会编),起信论疏记六卷(新罗元晓疏并别记),起信论别记一卷(新罗元晓撰),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新罗太贤作)。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说大坚固婆罗门之事历。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说大坚固婆罗门之事历。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五百弟子各说本因。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五百弟子各说本因。
太子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中本起经之异名。
(经名)中本起经之异名。
太子瑞应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吴支谦译。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经名)二卷,吴支谦译。与过去现在因果经同本。
太子本起瑞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太子瑞应本起经之异名。
(经名)太子瑞应本起经之异名。
不思议缘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曼荼罗之法,以三密之方便为缘,行者之观心为因,而现普门海会诸佛之境界。曾非思议之境,故云不思议缘起。
(术语)曼荼罗之法,以三密之方便为缘,行者之观心为因,而现普门海会诸佛之境界。曾非思议之境,故云不思议缘起。
不起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幻士仁贤经曰:「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
(术语)又云无生法忍。不起者即无生也,断见惑而生空理,所谓得无生法忍也。空理者无生无起,故云无生法,又云无起法。忍者忍可决定此无生无起之空理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同注云:「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幻士仁贤经曰:「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
方等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普曜经之异名。对小乘部之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等而立之异名。
(经名)普曜经之异名。对小乘部之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等而立之异名。
中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后汉昙果等译。叙如来初成道以后在世中间说法教化之行迹者。
(经名)二卷,后汉昙果等译。叙如来初成道以后在世中间说法教化之行迹者。
分别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惑,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一切之凡夫,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诸惑,谓之俱生起。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起之诸惑,谓之分别起。分别起易断,故于最初顿断之,即见惑是也,俱生起难断,故至后渐断之,即思惑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术语)一切之惑,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一切之凡夫,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诸惑,谓之俱生起。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起之诸惑,谓之分别起。分别起易断,故于最初顿断之,即见惑是也,俱生起难断,故至后渐断之,即思惑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