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瓦碎
(1).瓦片碎裂。 汉 焦赣 《易林·大壮之萃》:“阴弗能完,瓦碎不全。”
(2).喻事势败坏。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鉅鹿 沙崩, 长平 瓦碎。”
《漢語大詞典》:败法(敗法)
败坏法规、制度。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臺,专制朝政。”北史·崔浩传:“ 老聃 习礼, 仲尼 所师,岂设败法之言以乱先王之教。”
《國語辭典》:耗斁  拼音:hào dù
耗损、败亡。《诗经。大雅。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唐。李华〈吊古战场文〉:「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
《國語辭典》:女祸(女禍)  拼音:nǚ huò
由女子所引起的祸害。多指君主宠信女子,或由于女主执政而败坏国事。含贬义。《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
《國語辭典》:乱事(亂事)  拼音:luàn shì
1.扰乱或败坏事情。《墨子。号令》:「其以火为乱事者,如法。」
2.作乱之事。《书经。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唐。孔颖达。正义:「非我小子辄敢行此以臣伐君,举为乱事。」
《國語辭典》:衰败(衰敗)  拼音:shuāi bài
没落且败坏。如:「由于子孙挥霍无度,他们这一家族便迅速衰败下来。」也作「衰耗」。
《國語辭典》:颓败(頹敗)  拼音:tuí bài
衰落、败坏。宋。朱熹《大学章句。序》:「教化陵夷,风俗颓败。」
《國語辭典》:破俗  拼音:pò sú
去除庸俗习气,提高格调。《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那些妓女们相与孤老多了,却也要几个名士来往,觉得破破俗。」
分類:败坏风俗
《漢語大詞典》:破道
败坏道德。《淮南子·泰族训》:“ 孔子 曰:‘小辨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
分類:败坏道德
《漢語大詞典》:沈浊(沈濁)
亦作“沉浊”。
(1).污浊。多喻指风俗败坏的时世。庄子·天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楚辞·远游》:“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鬱结其谁语。” 郁达夫 《茑萝行》:“我就决定挨着病离开了那空气沉浊的故乡。”
(2).重浊。指声音低沉粗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宋 王安石 《梵天画赞》:“鸡知时语,铃戒沉浊。” 茅盾 《三人行》:“半空中此时来了轧轧的沉浊的机声。”
(3).重浊。浓重浑浊。 南朝 梁武帝 《天象论》:“沉浊之气,下凝为地。”
《漢語大詞典》:破义(破義)
(1).败坏正义。逸周书·武称:“淫巧破时,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淮南子·泰族训》:“ 孔子 曰:‘小辨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小辨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
(2).剖析理义。 宋 黄庭坚 《送吴彦归番阳》诗:“摹书説偏旁,破义析名家。”
分類:败坏剖析
《漢語大詞典》:侵败(侵敗)
损害败坏。左传·成公二年:“兄弟甥舅,侵败王略,王命伐之,告事而已,不献其功,所以敬亲暱、禁淫慝也。”
分類:损害败坏
《漢語大詞典》:积坏(積壞)
积久形成的衰败或败坏。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一》:“盖陛下之欲自为其国者,必将因其已行,袭其旧例,听其已然,而不加振救之术,以日入於积坏,则不可谓之自为其国。” 宋 魏了翁 《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一札》:“此岂一旦夕之功,而乃遽以四十年积坏之事责众君子於春月之间,亦为不知务矣!”
《漢語大詞典》:销沮(銷沮)
削弱,败坏。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百万军中忽然斩却一二人,以变士卒之耳目,使我之气日益精明,则贼之气自然销沮。”明史·张鹏传:“且京军困营造,精力销沮,猝有急,何以作威厉气。” 罗正伟 《颁布十九信条特赦党人》:“党禁之祸,自古垂为炯戒,不特戕贼人才,抑且销沮士气。”
分類:削弱败坏
《漢語大詞典》:崩波
(1).奔腾的波浪。《文选·鲍照〈还都道中作〉诗》:“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吕向 注:“崩波,犹奔波也。” 李善 注:“言客行既惜日月,兼崩波之上,不可少留。” 唐 杜甫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诗:“飘飘适 东周 ,来往若崩波。”
(2).比喻日趋败坏的风气。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於时,名遂功成,才高位显,务乎矫俗,以遏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