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贤护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之略称。
实相普贤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普贤之一。(参见:普贤)附录。
宝贤大将
【佛学大辞典】
(异类)夜叉王名。最胜王经四天王品云:彼献佛以陀罗尼,名宝贤陀罗尼经。」
宝贤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祇园,宝贤大夜叉王,献咒使贫苦之众生安乐。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灵鹫山,观音菩萨说一根本咒与一结界咒与一奉请咒。
观普贤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之略名。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说观念普贤菩萨而忏悔六根之罪之法。是与法华经之普贤劝发品相表里。故定之为法华之结经。且天台修法华之忏法,全宗此经。疏注如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科一卷,失名。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二卷,宋本如述,处咸续解。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笺注,丁福保注。
观普贤观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普贤经之别名。
三贤四善根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七方便。(参见: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五教──贤首五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馀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色之华也。)
〔一、小教〕,此教以随机故,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唯论小乘,名为小教。(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三毒者,贪毒、瞋毒、痴毒也。)
〔二、始教〕(亦名分教),此教未尽大乘法理,名之为始。不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作佛,故亦名分。于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决择分明,是大乘之初,名为始教。(定性声闻者,其性决定不乐大乘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三、终教〕(亦名实教),此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亦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是大乘之终极,名为终教。
〔四、顿教〕,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名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明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名为顿教。
〔五、圆教〕,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帝网珠,重重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帝网珠者,谓帝释殿前千珠宝网,光相交映,互摄无碍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
普贤行
【三藏法数】
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馀行也。)
贤首能所释题
【三藏法数】
唐朝贤首国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能诠之文,所诠之义,而判释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上之六字是所诠,经之一字是能诠,馀经亦然;是为贤首能所释题。
三贤觉异相
【三藏法数】
三贤觉异相者,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也。谓菩萨修行證此三贤位,则能觉了心中念念异相分齐也。(异者,变异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贤守定
【三藏法数】
谓此定即能守持世间、出世间贤善之法,故名贤守定。
贤良
【三藏法数】
谓人不盗他人财物,布施无悭,济诸穷乏,是名贤良。
贤首法师
【三藏法数】
贤首,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太原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召对长生殿,指殿隅金师子,以喻法界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著其说,为金师子章,是为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