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81,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出帐
余财
厚货
分济
主记
助赈
劫财
交点
赆行
畜聚
带头
苞篚
银币
重贿
踢踏
《漢語大詞典》:出帐(出帳)
(1).卖物的契约。《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王元椿 早起来,写个出帐,央 李媒 为中,卖与本地财主 贾包 家,得银二十餘两。”
(2).把支用的财物登入帐册。
《漢語大詞典》:余财(餘財)
(1).富馀的财物。周礼·天官·大府:“凡式贡之餘财,以共玩好之用。” 郑玄 注:“谓先给九式及弔用,足府库而有餘财,乃可以共玩好。”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卒於官,家无餘财。”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多忠勇公薨于盩厔:“公遗疏云:‘不使家有长物,身有餘财。’”
(2).谓馀积财货。《史记·滑稽列传》:“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餘财,不顾耻辱。”
《漢語大詞典》:厚货(厚貨)
丰厚的财物。特指行贿或致酬的钱财。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进官则非多财者不达也,狱讼则非厚货者不直也。”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其兄忽被神祟,饮水併食磁碗,召巫者视之,既退,欲邀厚货,偃蹇不应命。”
《漢語大詞典》:分济(分濟)
拿出财物救济他人。北史·樊子鹄传:“后出为 殷州 刺史。属岁旱俭, 子鵠 恐人流亡,乃勒有粟家分济贫者。” 唐 韩愈 《祭石君文》:“敢忘分济,念力未任。”
《漢語大詞典》:主记(主記)
(1).主管记录。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
(2).犹记室。掌管文书的官吏。 唐 李德裕 《掌书记厅壁记》:“以右拾遗 杜君 为主记。”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朔方太守碑阴》:“衙主记掾 杨綬 。”
(3).指担任财物出纳工作的人员。 元 郑太和 《郑氏规范》:“设主记一人,以会货泉穀粟出纳之数。凡穀匣收满,主记封记,不许擅开。”
《國語辭典》:助赈(助賑)  拼音:zhù zhèn
捐款赈济灾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你送一百银子去助赈,他不错,一点劂鞶不做,完全一百银子拿去赈饥。」
《国语辞典》:劫财(劫财)  拼音:jié cái
掠夺他人财物。《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有某国教士从宁波走到敝县界上,不幸为海盗劫财伤命,现在教堂里的主教不答应,勒令某缉获凶手。」
《國語辭典》:交点(交點)  拼音:jiāo diǎn
1.两条线或线与面相交的点。如:「两条平行线之间找不到任何交点。」
2.将财物点清,交与相关的人。如:「离职时,要将业务有关物品交点给继任者。」元。朱凯《昊天塔》第三折:「俺这里明明白白都交点,您那里件件桩桩亲接取。」
《國語辭典》:赆行(贐行)  拼音:jìn xíng
赠礼给即将远行的人。语本《孟子。公孙丑下》:「予将有远行,行者必有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
分類:财物送行
《漢語大詞典》:畜聚
(1).积储;积累。周礼·地官·委人:“委人掌敛野薪芻,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 孙诒让 正义:“畜即蓄之叚字。説文·艸部云:‘蓄,积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禁耕:“是以王者不畜聚,下藏於民。”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歷朝坟籍,畜聚之多,亡如 隋 朝;篇目之盛,仅见 唐 时。”
(2).积储的财物。史记·苏秦列传:“﹝ 齐 ﹞南攻 楚 五年,畜聚竭。”南史·宋长沙景王道怜传:“ 道怜 素无才能,言音甚楚,举止多诸鄙拙,畜聚常若不足。去镇日,府库为空。”
(3).谓节用爱人,容民畜众。礼记·乐记:“君子听竽笙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陈澔 集说:“畜聚之臣,谓节用爱人、容民畜众者,非谓聚敛之臣也。”
(4).指容民畜众之臣。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二》:“听鐘磬,念封疆;听笙竽,思畜聚。” 倪璠 注:“史记·乐书曰:‘君子听鐘声则思武臣,听磬声则思封疆之臣,听笙竽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
(5).犹纠集。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以奏请过当,为权臣所否,心常愤愤,遂畜聚亡命,收市战马,有飞扬跋扈之志。”
《國語辭典》:带头(帶頭)  拼音:dài tóu
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如:「他带头闹场,将会场搞得面目全非。」
《漢語大詞典》:苞篚
代指搜刮的财物。苞,通“ 包 ”,蒲包;篚,竹器。《梁书·王亮传》:“出守名邦,入司管辖,苞篚罔遗,而假称折辕。”
《國語辭典》:银币(銀幣)  拼音:yín bì
银质的货币,统称为「银币」。
《漢語大詞典》:重贿(重賄)
(1).以丰厚的财物赠人。左传·成公十三年:“公( 鲁成公 )如京师…… 孟献子 从,王( 周简王 )以为介而重贿之。”
(2).指用于贿赂的大宗财物。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乡贤:“至有生前屡罹胥靡之罚,暴著耳目者,亦儼然当春秋两祭;而黌序中,遂借公举以媒重贿,日甚一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凡抗拘不到已改差拿,而牌上正犯,仍有不到,必该差明知必责,定受重贿,希图破调,必重责。”
《漢語大詞典》:踢踏
(1).踏。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 老寿 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
(2).乱用财物;糟蹋。 王老九 《张老汉卖馀粮》诗:“馀下粮食不积攒,总要把它踢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