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贝类(贝类)  拼音:bèi lèi
具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包括腹足纲、斧足纲、掘足纲、单壳纲、多壳纲、二枚贝纲等。最早出现在二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种类繁多,可生长在淡水或咸水中。其外壳有多种用途。
《国语辞典》:贝类养殖(贝类养殖)  拼音:bèi lèi yǎng zhí
利用沿海岩礁或浅海地区,进行贝类人工养殖或繁殖保护。一般常见的种类有牡蛎、珠母贝、泥蚶等,通常是以插竹养殖、投石养殖及垂直养殖法为主。
《漢語大詞典》:介类(介類)
贝类。亦指贝类的外壳。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三节三:“古代的原始贝币是用介类的。”
《漢語大詞典》:蠡壳
贝类的壳。加工成透明薄片,可装窗格。 清 黄景仁 《夜起》诗:“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
《国语辞典》:贝冑(贝冑)  拼音:bèi zhòu
以贝类装饰的头盔。《文选。左思。吴都赋》:「贝冑象弭,织文鸟章。」《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鱼甲烟聚,贝冑星罗。」
《國語辭典》:西施舌  拼音:xī shī shé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斧足纲。状似蛤蜊而较长,足突出,如人舌,肉鲜美可口。产于海岸沙中。也称为「沙蛤」。
《國語辭典》:介母  拼音:jiè mǔ
国语注音符号的ㄧ、ㄨ、ㄩ。因其可作为独立元音,拼在声符之后;或作为介音,拼在韵符之前,故称为「介母」。后因其实际应用与其他韵相拼为结合韵母,故归于韵符,介母之名则废。
《國語辭典》:贝子(貝子)  拼音:bèi zǐ
1.清朝宗室及蒙古外藩的第六级爵职。地位在贝勒之下,镇国公之上。也称为「固山贝子」。
2.俗称用贝壳制成的钱币为「贝子」。
《国语辞典》:大法螺  拼音:dà fǎ luó
动物名。一种贝类。产于台湾恒春半岛海域,壳高约二十五公分,可当乐器,但须用雌性的大型螺体。
《國語辭典》:贝壳(貝殼)  拼音:bèi ké
贝类的硬壳。可分真珠层、外壳层及棱柱层三层。空壳可被寄居蟹利用,也常被蒐藏供玩赏或制为装饰品。
《国语辞典》:抱玑(抱玑)  拼音:bào jī
动物名。一种贝类。软体动物门莺蛤科。墨绿色壳表有二片长约十五公分的耳状突起物。介壳是珍珠养殖中的极品,亦可作装饰用。
《國語辭典》:河蚌  拼音:hé bàng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斧足纲。为河、湖泥底所产的蚌类,壳面黑色,轮层有襞,内面真珠色,长约三寸。
分類:无齿贝类
《漢語大詞典》:介鲜(介鮮)
贝类和鱼类。《后汉书·马融传》:“撝介鲜,散毛族,梏羽羣。”
分類:贝类鱼类
《漢語大詞典》:壳族(殼族)
指贝类、介类等有壳动物。 唐 张说 《同赵侍御乾湖作》诗:“鳞宗壳族嬉为府,钓叟罛师利焉聚。”
《漢語大詞典》:幺贝(幺貝)
西汉 末 王莽 时贝类货币名。汉书·食货志下:“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汉书·食货志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为幺贝十朋,即值幺贝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