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转佛(轉佛)
谓诵读佛经。 巴金 《家》三五:“小殓完毕,时候已近傍晚。人们又请了一大群和尚来‘转佛’。”
分類:诵读佛经
《漢語大詞典》:斋词(齋詞)
供斋醮时诵读的文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敏速:“ 韦皋 尝於二十四化设醮,请 符载 撰斋词。”
《漢語大詞典》:诵谏(誦諫)
(1).诵读前代箴谏之语。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 韦昭 注:“诵,诵读前世箴諫之语。”
(2).讽谏。 唐 白行简 《振木铎赋》:“响不闻空,能同诽谤之木;听犹在耳,将陈诵諫之诗。”
《漢語大詞典》:诵绎(誦繹)
诵读并寻究其含义。 元 柳贯 《齐太史〈春秋诸国统纪〉序》:“ 贯 既得而诵绎之,復次其单陋,质之先生,以自厉。”
《漢語大詞典》:寻诵(尋誦)
寻绎诵读。后汉书·郑玄传:“ 玄 日夜寻诵,未尝倦怠。”
分類:寻绎诵读
《國語辭典》:研读(研讀)  拼音:yán dú
研究诵读。《聊斋志异。卷七。胡四娘》:「群公子鄙不与同食,仆婢咸揶揄焉。生默默不较短长,研读甚苦。」
《漢語大詞典》:肄诵(肄誦)
学习,诵读。 明 李东阳 《改建忻州庙学记》:“四散而周环者,为肄诵之室、委积之所,为庖,为湢。”
分類:学习诵读
《漢語大詞典》:精诵(精誦)
精心诵读。后汉书·乐恢传:“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夫学者欲学古人之文,必先在精诵,沉潜反復,讽玩之深且久。”
分類:精心诵读
《漢語大詞典》:训诵(訓誦)
训徒诵读。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刘千户 颇尽主道,送一套新衣服,迎接 德称 到彼坐馆。自此饔餐不缺,且训诵之暇,重温经史,再理文章。”
分類:诵读
《漢語大詞典》:嘿诵(嘿誦)
暗中诵读。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一夕,梦 子美 自诵其逸诗数十章……因书其后曰:‘ 子美 存耶果亡耶?其肎为余来嘿诵人未知之者俾予知耶?’”
分類:暗中诵读
《漢語大詞典》:诵拾(誦拾)
诵读摭拾。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家书七:“愚者诵拾名数以炫侈博。”
分類:诵读摭拾
《漢語大詞典》:讨诵(討誦)
讲习诵读。 明 汤显祖 《〈阳秋馆诗赋选〉序》:“君慧敏纯固,特于讨诵一路,暎发揉结,亦復好之。下帷佔毕,至忘马色;行路思维,或坠坑堑。”
《漢語大詞典》:洗帐(洗帳)
藏 族婚俗。成婚之日,男家在篷帐中诵读梵经,以驱扫邪气,俗称“洗帐”。 徐珂 《清稗类钞·婚姻·青海蒙番婚嫁之异同》:“聘定以后,男女可自行往来。婚娶之日,男家燃灯酥,高诵梵经,谓之洗帐。”
《国语辞典》:熟读精思(熟读精思)  拼音:shú dú jīng sī
反覆诵读,仔细思考。《宋史。卷四五九。隐逸传下。徐中行传》:「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踰年。」
《国语辞典》:谯周独笑(谯周独笑)  拼音:qiáo zhōu dú xiào
蜀汉学者谯周,家贫,读书自乐,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后位至光禄大夫,封阳城亭侯。典出《三国志。卷四二。蜀书。谯周传》。后形容人好学不倦。如:「读书若有谯周独笑的精神,真可称得上专心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