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气断声吞(氣斷聲吞)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 成 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復以儿为念。”
《漢語大詞典》:呿颐结舌(呿頤結舌)
张嘴说不出话的样子。形容惊惧或理屈。 唐 高彦休 《高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二内臣呿颐结舌者久之,且曰:‘适奉圣旨,遣与相公商量,所仗者庙謨,非敢参以末议。’”
《國語辭典》:说不上来(說不上來)  拼音:shuō bù shàng lái
1.说不出来。如:「他心里一急,话就说不上来。」
2.言之不及。如:「现在后悔,也说不上来了。」
《漢語大詞典》:口呆目瞪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转向者的言谈,到左联就奉为圣旨,这真使我口呆目瞪。”亦作“ 口呆目钝 ”。 克非 《春潮急》二五:“ 张福寿 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参见“ 目瞪口呆 ”。
《國語辭典》:目瞪口呆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八七回:「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也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漢語大詞典》:悸噤
害怕得说不出话。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路傍甲士:“ 韞甫 悸噤不敢出声,翌日为余言之。”
《國語辭典》:没词儿(沒詞兒)  拼音:méi cí ér
词穷而无以应对。如:「我被问得没词儿。」
《國語辭典》:目瞪口呆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受惊或受窘以致神情痴呆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八七回:「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红楼梦》第三三回:「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也作「目定口呆」、「目睁口呆」。
哑子做梦说不出
【俗语佛源】
无门关·赵州狗子》说:「无门著语曰: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谓不可言说的内證自悟的境界。后来人们用「哑子梦见娘,有话无说场」比喻心里明白,但无法表达出来的痛苦情景。如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出),落可便闷的人心碎。」即是一例。(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