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8 89 90 91 下一页
语表业
语密
语梵
语善
语等
语菩萨
语无表语
语业
语轮境界
语录
语路
莲华语
实语
增上心殊胜殊胜语
佛类词典(续上)
语言音声欲语表业
语密
语梵
语善
语等
语菩萨
语无表语
语业
语轮境界
语录
语路
莲华语
实语
增上心殊胜殊胜语
语言音声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欲)
(术语)(参见:六欲)
六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参见:九想)。【又】六欲天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佛学次第统编】
六欲者:
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 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参见:九想)。【又】六欲天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佛学次第统编】
六欲者:
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 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语表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表业之外,有身表业语表业。人之言语乃以一种意思表示于人之作业,故谓之语表业。俱舍论十三曰:「语表业体谓即言声。」唯识述记二本曰:「语谓语言,此能表了所欲说义,故名为语表。」
(术语)无表业之外,有身表业语表业。人之言语乃以一种意思表示于人之作业,故谓之语表业。俱舍论十三曰:「语表业体谓即言声。」唯识述记二本曰:「语谓语言,此能表了所欲说义,故名为语表。」
语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密之一。佛之言语为神变不思议者。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三密之一。(参见:三密)
【三藏法数】
语密即口密也。谓佛说法之时,或一里外闻佛音声,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闻佛音声。又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等,各各随心所闻,皆不可思议,故名语密。
(术语)如来三密之一。佛之言语为神变不思议者。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三密之一。(参见:三密)
【三藏法数】
语密即口密也。谓佛说法之时,或一里外闻佛音声,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闻佛音声。又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等,各各随心所闻,皆不可思议,故名语密。
三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为如来自證之三密与众生修行之三密而辨之,如来三密者,身语意之三业,本来平等,身等于语,语等于意,皆遍法界,谓为法佛平等之三密。然则一切之形色为身密,一切之音声为语密,一切之理为意密也。而谓之为密者,非秘隐于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为法佛自證之境,无凡人之分,故谓之密,又吾等于一切平等,虽本来具之,然以惑染隐秘之,故谓之密也。显教虽于密迹力士经说佛之三密不可思议,然未显一一之三业所作,尽法性之至理。又,凡夫为印言观想,即与如来之三密同备无尽之德用,又依三密之加持力,自他同有灭罪障,禳灾疫,除病患等无量之不思议,均未说也。密教则颇能说其真实之相。见辨惑指南四。修行三密。吾等既具法佛之三密,然为感染而不能證得之,故以佛之大悲心,使众生行生佛平等之三密。身结印契是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意观其种子,或观其三昧耶形,或观其本尊,是为意密。行此三密,则为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依三密相应,成就一切之悉地也。菩提心论曰:「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满观菩提心也。」大日经疏一曰:「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中略)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然是为对于劣机之方便。非为至极。以无相之三密为至极也。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说有相法。」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
【佛学常见辞汇】
身密、语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来,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为其身密,一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就众生言: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观本尊之法相为意密。
【佛学次第统编】
三密者,身语意三密也。
一、身密 如手结印契是也。
二、语密 如密诵真言是也。
三、意密 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满,观菩提心是也。
凡夫与大日如来,共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本无差别。良由凡夫迷之,如来悟之,致有差别耳。如行持三密,一如大日如来。则大日如来之光,映于持者之心水。持者之心水,亦受持大日如来之光。是谓行者三密三应,而受如来三密加持矣。
今分为如来自證之三密,与众生修行之三密而辨之。如来三密者,身语意之三业,本来平等,身等于语,语等于意,皆遍法界,谓为法佛平等之三密。然则一切之形色为身密,一切之音声为语密,一切之理为意密也。而谓之为密者,非秘隐于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为法佛自證之境,无凡人之分,故谓之密。又吾等于一切平等,虽本来具之,然以惑染隐秘之故,谓之密也。显教虽于密迹力士经说佛之三密,不可思议,然未显一一之三业所作,尽法性之至理。又凡夫为印言观想,即与如来之三密,同备无尽之德用。又依三密之加持力,自他同有灭罪障禳灾疫除病患等无量之不思议,均未说也。密教则颇能说其真实之相。
修行三密吾等既具法佛之三密,然为惑染而不能證得之故,以佛之大悲心,使众生行生佛平等之三密。身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意观其种子,或观其三昧耶形,成观其本尊,是为意密。行此三密,则为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依三密相应,成就一切之悉地也。菩提心论曰:「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义也。」大日经疏曰:「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身,满足地波罗密,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然是为对劣机之方便,非为至极,以无相之三密为至极也。」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说有相法。」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
「三密瑜伽」 总名真言之行法也,以真言之行法,欲得三密之瑜伽故也。瑜伽者相应之义,身结印口唱咒意观理,此三事相应。又众生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谓之瑜伽。依此瑜伽,成就所求之事。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术语)身密,语密,意密也。今分为如来自證之三密与众生修行之三密而辨之,如来三密者,身语意之三业,本来平等,身等于语,语等于意,皆遍法界,谓为法佛平等之三密。然则一切之形色为身密,一切之音声为语密,一切之理为意密也。而谓之为密者,非秘隐于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为法佛自證之境,无凡人之分,故谓之密,又吾等于一切平等,虽本来具之,然以惑染隐秘之,故谓之密也。显教虽于密迹力士经说佛之三密不可思议,然未显一一之三业所作,尽法性之至理。又,凡夫为印言观想,即与如来之三密同备无尽之德用,又依三密之加持力,自他同有灭罪障,禳灾疫,除病患等无量之不思议,均未说也。密教则颇能说其真实之相。见辨惑指南四。修行三密。吾等既具法佛之三密,然为感染而不能證得之,故以佛之大悲心,使众生行生佛平等之三密。身结印契是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意观其种子,或观其三昧耶形,或观其本尊,是为意密。行此三密,则为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依三密相应,成就一切之悉地也。菩提心论曰:「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满观菩提心也。」大日经疏一曰:「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中略)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然是为对于劣机之方便。非为至极。以无相之三密为至极也。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说有相法。」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所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
【佛学常见辞汇】
身密、语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来,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为其身密,一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就众生言: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观本尊之法相为意密。
【佛学次第统编】
三密者,身语意三密也。
一、身密 如手结印契是也。
二、语密 如密诵真言是也。
三、意密 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满,观菩提心是也。
凡夫与大日如来,共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本无差别。良由凡夫迷之,如来悟之,致有差别耳。如行持三密,一如大日如来。则大日如来之光,映于持者之心水。持者之心水,亦受持大日如来之光。是谓行者三密三应,而受如来三密加持矣。
今分为如来自證之三密,与众生修行之三密而辨之。如来三密者,身语意之三业,本来平等,身等于语,语等于意,皆遍法界,谓为法佛平等之三密。然则一切之形色为身密,一切之音声为语密,一切之理为意密也。而谓之为密者,非秘隐于人之谓,乃以此等之义,为法佛自證之境,无凡人之分,故谓之密。又吾等于一切平等,虽本来具之,然以惑染隐秘之故,谓之密也。显教虽于密迹力士经说佛之三密,不可思议,然未显一一之三业所作,尽法性之至理。又凡夫为印言观想,即与如来之三密,同备无尽之德用。又依三密之加持力,自他同有灭罪障禳灾疫除病患等无量之不思议,均未说也。密教则颇能说其真实之相。
修行三密吾等既具法佛之三密,然为惑染而不能證得之故,以佛之大悲心,使众生行生佛平等之三密。身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意观其种子,或观其三昧耶形,成观其本尊,是为意密。行此三密,则为如来之三密所加持。众生之三业,与如来之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依三密相应,成就一切之悉地也。菩提心论曰:「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义也。」大日经疏曰:「入真言门,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身,满足地波罗密,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以加持故,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然是为对劣机之方便,非为至极,以无相之三密为至极也。」大日经供养法曰:「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彼等故,兼说有相法。」要略念诵经曰:「相无相甚深,少智不能入,依无相说相,摄彼二种人。」
「三密瑜伽」 总名真言之行法也,以真言之行法,欲得三密之瑜伽故也。瑜伽者相应之义,身结印口唱咒意观理,此三事相应。又众生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谓之瑜伽。依此瑜伽,成就所求之事。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语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密中之语密及梵轮也。梵轮为法轮之异名。梵为清净之义。
(术语)如来三密中之语密及梵轮也。梵轮为法轮之异名。梵为清净之义。
语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善)
【三藏法数】
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语巧妙,乃如来金口梵音,会理直说,菩萨之心,无不欢喜,即圆顿一乘妙教之文,是名语善。
(术语)(参见:七善)
【三藏法数】
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其语巧妙,乃如来金口梵音,会理直说,菩萨之心,无不欢喜,即圆顿一乘妙教之文,是名语善。
七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馀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馀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馀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馀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馀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馀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语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等之一。诸佛之言音为同等无二不增不减者。见楞伽经三。
【三藏法数】
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术语)四等之一。诸佛之言音为同等无二不增不减者。见楞伽经三。
【三藏法数】
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语菩萨
【佛学大辞典】
(杂名)维摩为西方之语菩萨。以无语即语之故也。
(杂名)维摩为西方之语菩萨。以无语即语之故也。
语无表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语使某作业发动于口时,同时招感他日果报之原因,薰发于自己之身内。其被薰发者,无形无象,无他可表示者,故曰语无表。(参见:业)
(术语)言语使某作业发动于口时,同时招感他日果报之原因,薰发于自己之身内。其被薰发者,无形无象,无他可表示者,故曰语无表。(参见:业)
语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业之一。言语之作业。有善有恶。妄言绮语等为恶语业,爱语实语等为善语业。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业之一,即口之所语,如妄言绮语等是恶语业,如爱语实语等是善语业。
【三藏法数】
语业,即口所说之业也,有善有恶。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即口恶业也;若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即口善业也。
(术语)三业之一。言语之作业。有善有恶。妄言绮语等为恶语业,爱语实语等为善语业。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业之一,即口之所语,如妄言绮语等是恶语业,如爱语实语等是善语业。
【三藏法数】
语业,即口所说之业也,有善有恶。若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即口恶业也;若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即口善业也。
语轮境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佛之陀罗尼身境界。是百光遍照真言字所成也。大日经六曰:「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义释十三曰:「汝可观我语轮,谓即观佛陀罗尼身字轮境界也。」
(术语)称佛之陀罗尼身境界。是百光遍照真言字所成也。大日经六曰:「佛言:秘密主,观我语轮境界广长,遍至无量世界,清净门。」义释十三曰:「汝可观我语轮,谓即观佛陀罗尼身字轮境界也。」
语录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祖之语要,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之,侍者小师随而笔录者,名为语录。宋儒讲学,门弟子记其言论,亦袭是称,如上蔡语录之类。大抵以白话叙述。别为一格。
【俗语佛源】
自唐武宗灭佛,佛教经论大量毁坏,佛教徒遁迹山林,使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得以延续下来。禅宗祖师为了方便学人,接引后学,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扬深奥的佛理,侍者及门徒随而笔录成文,以便俚俗。因所用多为口语,故延称语录。它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化,以白话形式出现。最初多为抄本,辗转传阅。其后宋儒讲学,师弟传授,门人弟子记录师说,也沿袭语录名称,语录体裁逐渐盛行。如宋代释道源禅师采访诸方语录集成《景德传灯录》三十卷等。这些《语录》大都以白话叙述,广为流传,越来越接近口语化。「语录」一词在现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语录》等。(无名氏)
(杂语)禅祖之语要,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之,侍者小师随而笔录者,名为语录。宋儒讲学,门弟子记其言论,亦袭是称,如上蔡语录之类。大抵以白话叙述。别为一格。
【俗语佛源】
自唐武宗灭佛,佛教经论大量毁坏,佛教徒遁迹山林,使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得以延续下来。禅宗祖师为了方便学人,接引后学,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扬深奥的佛理,侍者及门徒随而笔录成文,以便俚俗。因所用多为口语,故延称语录。它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化,以白话形式出现。最初多为抄本,辗转传阅。其后宋儒讲学,师弟传授,门人弟子记录师说,也沿袭语录名称,语录体裁逐渐盛行。如宋代释道源禅师采访诸方语录集成《景德传灯录》三十卷等。这些《语录》大都以白话叙述,广为流传,越来越接近口语化。「语录」一词在现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语录》等。(无名氏)
语路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临济录曰:「学人拈出个机权语路,向善知识口角头。」
(杂语)临济录曰:「学人拈出个机权语路,向善知识口角头。」
莲华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莲华念诵同。
(术语)与莲华念诵同。
实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实者不妄不异之义。显教谓语之称于实,又行能与语相应者,为实语。密教谓说真如之言为实语。是释摩诃衍论所明五种语之第五如义语也。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大集经十曰:「猛风可说索系缚,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探玄记六曰:「如言起行,故云实语。」大日经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
【佛学常见辞汇】
真实的言语。
(术语)实者不妄不异之义。显教谓语之称于实,又行能与语相应者,为实语。密教谓说真如之言为实语。是释摩诃衍论所明五种语之第五如义语也。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大集经十曰:「猛风可说索系缚,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探玄记六曰:「如言起行,故云实语。」大日经疏一曰:「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
【佛学常见辞汇】
真实的言语。
增上心殊胜殊胜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殊胜语)
(术语)(参见:十殊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