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3,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6 87 88 89 下一页
受持佛语
柔软语
食前密语
柄语
索语
真语
梵语
梵语杂名
梵汉语说集
密语
偈语
净语
教语
执一语言部
佛类词典(续上)
知净语受持佛语
柔软语
食前密语
柄语
索语
真语
梵语
梵语杂名
梵汉语说集
密语
偈语
净语
教语
执一语言部
知净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有净语,犹如忌词。如比丘要草木时,谓斫木摘花等,是为不净语。谓「知之」「看之」者,是为净语。又如对金钱而言「收」「取」等,是尽属不净语。净语凡有四种,一汝知是,二汝看是,三我须是,四我与是。从此四净语中之第一种曰知净语。又云知净。行事钞中坏生种戒曰:「五分凡诸草木若有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若不解者,又语言汝看是。若不解,复语我须是。若不解,复语我与是。坏地亦然。」同资持记中三之一曰:「五分初明净语,次列四种。解一即止,随言通得。四皆云是,即指前物。」同畜钱宝戒曰:「僧祇云:若凡得钱及安居衣,直不得以手取。使净人知,无者指脚边地语言:是中知。」同资持记曰:「无者,谓无净人,暂安地处。言是中知,即净语也。」
(术语)比丘有净语,犹如忌词。如比丘要草木时,谓斫木摘花等,是为不净语。谓「知之」「看之」者,是为净语。又如对金钱而言「收」「取」等,是尽属不净语。净语凡有四种,一汝知是,二汝看是,三我须是,四我与是。从此四净语中之第一种曰知净语。又云知净。行事钞中坏生种戒曰:「五分凡诸草木若有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若不解者,又语言汝看是。若不解,复语我须是。若不解,复语我与是。坏地亦然。」同资持记中三之一曰:「五分初明净语,次列四种。解一即止,随言通得。四皆云是,即指前物。」同畜钱宝戒曰:「僧祇云:若凡得钱及安居衣,直不得以手取。使净人知,无者指脚边地语言:是中知。」同资持记曰:「无者,谓无净人,暂安地处。言是中知,即净语也。」
受持佛语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信受佛之教法也。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杂语)信受佛之教法也。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柔软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柔和之言语,能适人之情者。大集经六曰:「于诸众生常柔软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柔和而能适合他人胃口的言语。
(术语)柔和之言语,能适人之情者。大集经六曰:「于诸众生常柔软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柔和而能适合他人胃口的言语。
食前密语
【佛学大辞典】
(仪式)唱于食前之僧跋语也。(参见:僧跋)
(仪式)唱于食前之僧跋语也。(参见:僧跋)
僧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僧叐。三钵罗祛多Sam%pragata也。见三钵罗祛哆条。
(术语)又曰僧叐。三钵罗祛多Sam%pragata也。见三钵罗祛哆条。
柄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林之语。谓山门洞门等疏之小序。如器之有柄也。见象器笺十五。
(术语)禅林之语。谓山门洞门等疏之小序。如器之有柄也。见象器笺十五。
索语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索话。学人上堂,有疑不决,则出众请问。是曰索语。今上堂之垂语,亦云索语,甚失古意。见象器笺十一。
(杂语)又曰索话。学人上堂,有疑不决,则出众请问。是曰索语。今上堂之垂语,亦云索语,甚失古意。见象器笺十一。
真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真如一实之理之语也。又如来随自意说,毫不为他曲示,故云实语。大日经疏一曰:「真言者,(中略)真语如语。」大集经十曰:「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金刚般若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实的言语。2。符合真理的言语。
(术语)说真如一实之理之语也。又如来随自意说,毫不为他曲示,故云实语。大日经疏一曰:「真言者,(中略)真语如语。」大集经十曰:「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金刚般若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实的言语。2。符合真理的言语。
梵语
【佛学大辞典】
(杂名)天竺之言语,由梵天禀承,故云梵语。西域记二曰:「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中略)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俱舍论世间品曰:「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彼言词同中印度。」依法相而论,二禅以上无寻伺之心(旧曰觉观),故无言语,唯初禅梵天有之。次第禅门曰:「初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二禅已上无之。」
【佛学常见辞汇】
印度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
(杂名)天竺之言语,由梵天禀承,故云梵语。西域记二曰:「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中略)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俱舍论世间品曰:「一切天众皆作圣言,谓彼言词同中印度。」依法相而论,二禅以上无寻伺之心(旧曰觉观),故无言语,唯初禅梵天有之。次第禅门曰:「初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二禅已上无之。」
【佛学常见辞汇】
印度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
梵语杂名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翻经大德兼翰林待诏光定寺归玆国沙门礼言集。
(书名)一卷,翻经大德兼翰林待诏光定寺归玆国沙门礼言集。
梵汉语说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百卷,遍明和尚寂真著。见诸宗章疏录下。未见现本。
(书名)百卷,遍明和尚寂真著。见诸宗章疏录下。未见现本。
密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密意说之语也,如如来说涅槃是隐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云密语,涅槃经九曰:「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中略)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永平之正法眼藏有密语一章。【又】密教之陀罗尼云密语,秘藏记本曰:「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
【佛学常见辞汇】
秘密的言语,即密教的陀罗尼。
(术语)以密意说之语也,如如来说涅槃是隐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云密语,涅槃经九曰:「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中略)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永平之正法眼藏有密语一章。【又】密教之陀罗尼云密语,秘藏记本曰:「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语。真言者,如来言真实无虚妄,故曰真言。」
【佛学常见辞汇】
秘密的言语,即密教的陀罗尼。
偈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偈颂体之语句。(参见:偈)
(术语)偈颂体之语句。(参见:偈)
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Ga%tha%,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参见:伽陀)。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
【佛学常见辞汇】
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俗语佛源】
「偈」,梵语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偈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偈」这种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曾起到有利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韵白交替而为人们喜爱的说唱文学。后来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欢作偈。这种偈实际上是一种简短活泼、寓意深刻的诗歌。《涅槃经·圣行品》上说,释迦牟尼过去世在雪山修道时,曾为了听到「半偈」而舍身。这「半偈」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说法「善巧」,有时能以一句演无量法。半偈虽短,但概括了佛教的全部旨趣。南朝陈·徐陵《傅大士碑》:「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即指为半偈舍身之事。(李明权)
(术语)Ga%tha%,译曰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辞而歌颂之者,故译曰颂。(参见:伽陀)。又偈训为竭,竭也。摄尽其义之意。天台仁王经疏中曰:「偈者,竭也。摄义尽,故名为偈。」
【佛学常见辞汇】
偈他的简称,华译为颂,即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俗语佛源】
「偈」,梵语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为讽颂、重颂,或音义并译为偈颂,通常由固定的字数和音节组成。佛经在用散文(长行)叙述以后,往往又用韵文(偈)概括地复述一遍,以加强读者的印象。「偈」这种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曾起到有利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韵白交替而为人们喜爱的说唱文学。后来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欢作偈。这种偈实际上是一种简短活泼、寓意深刻的诗歌。《涅槃经·圣行品》上说,释迦牟尼过去世在雪山修道时,曾为了听到「半偈」而舍身。这「半偈」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说法「善巧」,有时能以一句演无量法。半偈虽短,但概括了佛教的全部旨趣。南朝陈·徐陵《傅大士碑》:「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即指为半偈舍身之事。(李明权)
净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实之语云净语。大集经十曰:「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
(术语)真实之语云净语。大集经十曰:「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
教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教众生之语言。无量寿经下曰:「教语开导,信之者少。」
(术语)佛教众生之语言。无量寿经下曰:「教语开导,信之者少。」
执一语言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一说部之异名。
(流派)一说部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