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奸伪(姦僞)
亦作“姧偽”。亦作“奸偽”。亦作“姧为”。
1.诡诈虚假。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姦伪之术也。”韩非子·六反:“姦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弊:“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姧伪息则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 汉 王充 论衡·答佞:“考乡里之迹,证朝廷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姧为觉露也。”姧为,一本作“奸伪”。《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那妇人做出许多姦伪张致,那 武大 武松 弟兄两个吃了几杯, 武松 拜辞哥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今百姓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身无完衣,腹无饱食,贫困日甚,奸伪日滋。”
2.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汉 贾谊 《过秦论》中:“然后姦伪竝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姦,一本作“ 姧 ”。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姦伪荣显,则英杰潜逝。”后汉书·皇甫规传:“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清 唐甄 潜书·达政:“除强暴奸伪,不为民害,为中善政一。”
《漢語大詞典》:奸为(姦爲)
亦作“姧为”。 见“ 姦伪 ”。
《漢語大詞典》:奇邪
亦作“ 奇邪 ”。 诡诈,邪伪不正。《周礼·天官·宫正》:“去其淫怠与其奇衺之民。” 郑玄 注:“奇衺,譎觚非常。”史记·梁孝王世家:“ 公孙诡 多奇邪计。”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是故圣人为大经……必言其中正,而去其奇衺。” 章炳麟 《程师》:“世无作述者,则师説千年无所进,虽有变復,非矫乱则奇衺也。”
分類:诡诈
《國語辭典》:诡道(詭道)  拼音:guǐ dào
1.诡诈不正之道。《孙子。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2.捷径。《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如闻冰船尽在渎中,未上枋内,可简壮勇者千人,诡道潜渡,袭取其船,以济大军。」
《國語辭典》:狡猾  拼音:jiǎo huá
诡变多诈。《西游记》第二五回:「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有些孝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却是为他有钱财使用,又好结识那一班惨刻狡猾没天理的衙门中人。多只是奉承过去,那个敢与他一般见识。」也作「狡狯」。
《漢語大詞典》:权谲(權譎)
权谋、诡诈。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诸侯在可以然之域者,谓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权譎也,尚归之以奉鉅经耳。”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继冲:“兵尚权譎,城外之约,不可信也。宜严兵以待之。”明史·冯元飙传:“ 元飇 多智数,尚权譎。”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昔人以信为民寳,虽 孔氏 之权譎,而犹曰无信不立。”
分類:权谋诡诈
《漢語大詞典》:矫诈(矯詐)
虚伪诡诈。魏书·刘仁之传:“ 仁之 外示长者,内怀矫诈。”北史·冯元兴传:“﹝ 曹昂 ﹞常徒步上省,以示清贫,忽遇盗,大失綾縑,时人鄙其矫诈。” 宋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其矫诈脩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 清 昭梿 啸亭续录·李赓芸之死:“不意终身之名败於末路,亦可以戒仕途之矫诈者矣。”
分類:虚伪诡诈
《漢語大詞典》:谬算(謬算)
诡诈地谋算。新唐书·舒元舆传:“诡谋谬算,日与 训 比,败天下事,二人为之也。” 宋 辛弃疾 《哨遍》词:“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指为平地。” 清 缪沅 《袁术》诗:“谬算适足羞先公,强云图讖天所赞。”
分類:诡诈谋算
《漢語大詞典》:奸讹(姦譌)
见“ 姦讹 ”。
《漢語大詞典》:诡挟(詭挾)
谓以诡诈等不正手段隐瞒田产。宋史·食货志上三:“贯头均科之法行,则县邑无由多取,乡司无所走弄,而诡挟者不能幸免,是以姦民顽吏立为异论以摇之。”
《國語辭典》:险谲(險譎)  拼音:xiǎn jué
邪恶而奸诈。《新唐书。卷一七四。李逢吉传》:「逢吉性忌前,险谲多端。及得位,务偿好恶。」也作「险诈」。
分類:阴险诡诈
《漢語大詞典》:诡言(詭言)
(1).假称;谎称。汉书·苏武传:“ 汉 求 武 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越情·不畏鬼怪》:“盖诡言取酒,从阔处先渡,出尸而伏棺中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难庐州:“ 庐州 知府 胡元煒 具禀告急,诡言 庐州 粮械极富,团勇多而得力。”
(2).诡诈不正之言;怪诞不实之言。魏书·阳固传:“予实无罪,骋汝诡言。”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诡言异行遍海内。” 清 戴震 《〈毛诗补传〉序》:“其间有立言最难、用心独苦者,则大忠而託诸诡言逊词,亦圣人之所取也。”
《漢語大詞典》:诡变(詭變)
(1).诡诈善变。晋书·景帝纪:“且 俭 等欺誑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也。” 明 归有光 《朱钦甫字说》:“兵之诡变,君子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及詰之,又云无旧,词貌诡变,是以确知其真兇也。”
(2).奇异多变。 宋 曾巩 《〈类要〉序》:“旁及九州之外,蛮夷荒忽诡变奇跡之序録,皆披寻紬绎。” 清 吴锡麒 《归寻太仆洞》诗:“出入神屡误,诡变言难详。” 夏衍 《懒寻旧梦录》二:“1917年,是一个风云诡变的年头。”
《漢語大詞典》:诡伪(詭僞)
诡诈虚伪。 明 宋濂 《进大明律表》:“臣闻天生蒸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彊暴纵其侵陵,柔懦无以自立。”
分類:诡诈虚伪
《漢語大詞典》:浮诡(浮詭)
(1).浮华怪异。宋书·律历志下:“曲辩碎説,类多浮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辞人爱奇,言贵浮诡。”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公冶长篇一:“从俗儒、俗吏风尚浮诡之餘,而悠悠于千载之上。”
(2).虚伪诡诈。周书·卫剌王直传:“ 直 、 高祖 母弟,性浮诡,贪狠无赖。”旧唐书·李密传:“而志怀翻覆,言行浮诡。”
《漢語大詞典》:谲变(譎變)
诡诈权变。 晋 郭璞 《江赋》:“及其譎变儵怳,符祥非一,动应无方,感事而出。” 元 王恽 《二十四大儒赞·荀卿》:“愤彼譎变,欺世迷民,性恶之説,有激而云。” 清 吴汝纶 《送张廉卿序》:“及其为书,则往往诡辞谬称,譎变以自乱。”
分類:诡诈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