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试律(試律)
(1).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以律义为内容出试题,叫“试律”。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宋史·选举志一:“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復帖经。”
(2).即试帖诗。 严复 《救亡决论》:“超俗之士,厌製艺则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 姚华 《论文后编》:“排律之长者,韵可累百,是为长排,短则六韵,试律用之。”参见“ 试帖诗 ”。
《漢語大詞典》:试帖诗(試帖詩)
诗体名。源于 唐 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 清 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长达四十韵、四百字,故称其‘鲲鲸喷迢递’(有如长鲸大鲲,喷出的水气长远)。这是 唐 人应试诗的新形式,后人称为‘试帖诗’。”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
《國語辭典》:试帖(試帖)  拼音:shì tiě
1.科举时代考试时所作的诗,多用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其诗或五言、七言,或八韵、六韵,在诗中自成一体,称为「试帖」。
2.唐时明经考试的方法。即帖经取士,将所习的经文,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称为「试帖」。《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漢語大詞典》:试帖诗(試帖詩)
诗体名。源于 唐 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 清 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长达四十韵、四百字,故称其‘鲲鲸喷迢递’(有如长鲸大鲲,喷出的水气长远)。这是 唐 人应试诗的新形式,后人称为‘试帖诗’。”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
《國語辭典》:古学(古學)  拼音:gǔ xué
1.古文学,与今文学相对。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贾逵》:「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
2.泛指古代的学术。如:「潜心古学,不问名利。」《后汉书。卷六五。皇甫张段列传。段颎》:「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漢語大詞典》:六韵诗(六韻詩)
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司农少卿 杨敬之 小女,年十三,以六韵诗题此寺。”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谁知把个诗倒了平仄,六韵诗我又只作了十句,给他落了一韵,连个復试也没巴结上。”
《漢語大詞典》:基步
犹初步。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我虽然没有做过八股,但却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