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52,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高词
丽词
竹枝词
修词
告词
词说
词说
措词
直词
费词
妍词
词状
词心
词业
行词
《漢語大詞典》:高词(高詞)
亦作“ 高辞 ”。 高妙的诗作。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 钱仲联 集释引 李调元 曰:“此是公自赞其诗,不可徒作赞他人诗看。”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逸翰应藏法,高辞肯浪吟。”
分類:高妙诗作
《漢語大詞典》:丽词(麗詞)
见“ 丽辞 ”。
《國語辭典》:丽辞(麗辭)  拼音:lì cí
华美的文辞。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丽辞》:「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
《國語辭典》:竹枝词(竹枝詞)  拼音:zhú zhī cí
1.本是流行于四川一带的曲调,唐时刘禹锡根据巴渝一带民歌加以剪裁,后传于世。形式多为七言绝句,用语通俗轻快,内容多为当地风俗或男女情爱。见《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今四川民间仍相当盛行。也称为「巴渝词」、「竹枝八辞」、「竹枝新辞」。
2.词牌名。本为唐时乐府曲调,后用为词牌。此调有不同诸体,俱为单调。也称为「巴渝词」、「竹枝辞」、「竹枝新辞」。
《漢語大詞典》:修词(修詞)
(1).修饰词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有文,性好学修词,应进士举及第。”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三 唐 尚藻绘,故博之名在 王 、 杨 、 杜 、 韩 诸子,然修词之意胜矣。”《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时先生教他做文字,却就知布局练格,琢句修词。” 清 黄宗羲 《庚戌集自序》:“若以修词为起衰,盍思 昌黎 以上之八代,除俳偶之文之外,词何尝不修?”
(2).指作文。《明诗纪事戊籤·黄佐》引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 才伯 髫齔以奇雋名,及入翰苑,博综今古,修词掞藻,争雄艺苑。” 刘师培 文说序:“幽居多暇,撰文説一书,篇章分析,隐法《雕龙》,庶修词士,得所取资。”
(3).指文辞。
《漢語大詞典》:告词(告詞)
(1).告身的文词。 宋 赵升 朝野类要·馀纪:“告词:有四六句者,有直文者,并书于告轴。然侍从以上,须是四六句行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王嘉叟 自 洪 倅召为光禄丞, 李德远 亦召为太常丞。一日,相遇於 景灵 幕次, 李 谓 王 曰:‘见公告词云:其鐫月廩,仍褫身章。’”
(2).诉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当下写就了一纸告词,竟到 幽州路 总管府来。”
《漢語大詞典》:词说(詞説)
(1).犹言辞。旧唐书·田弘正传:“ 裴度 明理体,词説雄辩, 弘正 听其言,终夕不倦。” 明 海瑞 《贺李东城荣奖序》:“今世官於其地者,治下人往往粉饰词説,借贵人为文,架无为有,增细以巨,裂綵书其言进之,諛风行而天下无公议矣。” 张难先 《科学补习所始末》:“ 瑛 年少英挺,善词説,闻者莫不感动。”
(2).文体名。 王闿运 《论文体》:“《天问》是赞,《九章》是赋,《大招》是誄,《卜居》《渔父》是词説。故自来以 屈 为词赋,以 司马 为文章祖。”
《漢語大詞典》:词说(詞説)
谓以言辞游说。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汉志诸子:“纵横者,词説之总名也。”
分類:言辞游说
《國語辭典》:措词(措詞)  拼音:cuò cí
1.表达个人意见时,所斟酌选用的词语。如:「措词典雅」、「那篇论文的措词艰涩,让人难以理解。」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一九。宋六子二》:「所记皆出门人手,间有错听者,有措词不确者,竟有大相背谬者。」《红楼梦》第三七回:「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2.斟酌选用词语,以表达个人意见。宋。叶适 寄王正言书:「然发言措词慷慨明白,语及社稷事,辄愤激流涕。」宋。魏了翁 答宝庆梁教授:「又得朱文公为记,此三子者刻文其上,则区区晚学尚安所措词?」《五灯会元。卷一二。琅邪觉禅师法嗣》:「真州真如院方禅师,参琅邪,唯看柏树子话。每入室,陈其所见,不容措词,常被喝出。」
分類:措词
《國語辭典》:措辞(措辭)  拼音:cuò cí
1.表达意见时,所斟酌选用的词语。如:「这篇文章的措辞优美,引人入胜。」汉。王充《论衡。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所欲之矣。」也作「措词」。
2.斟酌选用词语,以表达个人意见。《太平广记。卷四八四。李娃传》引《异闻集》:「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宋。苏轼〈答李昭玘〉:「观足下新制及鲁直、无咎、明略等诸人唱和,于拙者便可格笔,不复措辞。」《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老残道:『你说出来,我总可以设法。』人瑞道:『除非你承认了要他,才好措辞。』」也作「措词」。
《漢語大詞典》:直词(直詞)
见“ 直辞 ”。
《漢語大詞典》:直辞(直辭)
亦作“ 直词 ”。
(1).正直的言词。晏子春秋·杂上五:“臣闻下无直辞,上有隐恶。民多讳言,君有骄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百人操觿,不可为固结;千人谤狱,不可为直辞。”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今后开不讳之涂,奬直辞之路,四海希风,普天幸甚。” 唐 杜甫 《行次昭陵》:“直词寧戮辱,贤路不崎嶇。”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直词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明 宋濂 《元故翰林待制柳先生私谥文肃议》:“其於闢异端,扶伦纪,黜淫祀,排势臣,劲气直辞,可辅彝训。”
(2).据实陈述。后汉书·独行传·戴就:“幽囚考掠,五毒参至。 就 慷慨直辞,色不变容。”
《漢語大詞典》:费词(費詞)
见“ 费辞 ”。
《漢語大詞典》:费辞(費辭)
亦作“ 费词 ”。
(1).多费言词;饶舌。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言未毕,先生摄衣而起曰:‘子前所説,似玉巵之无当,徒费辞而难领。’” 唐 张太古 《观生束修判对》:“各宜知理,奚至费词。” 明 吴承恩 《慰友人》诗:“碧空瞥见雁排字,緑树已无鸎费词。” 梁启超 《祭蔡锷文》:“呜呼!自吾 松坡 之死,国中有井水饮处皆哭,寧更待吾之费词。”
(2).多馀的言词;废话。 宋 尹洙 《故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刘公墓表》:“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后之人欲见公德业,当视於斯文为不诬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保辜》:“况保辜一状,早已定其供招,夫后来之检审,又可以无费词矣。” 刘师培 文说·和声:“又如‘遑暇’重言,‘庸何’并列,‘期期’象口吃之声,‘耳耳’表不然之意,虽施诸縑墨,係属费词,然传其声貌,非此莫由。”
《漢語大詞典》:妍词(妍詞)
同“ 妍辞 ”。 唐 黄滔 《汉宫人诵〈洞箫赋〉赋》:“丽藻上闻於天子,妍词遍诵於宫人。” 宋 陆游 《齐天乐·左绵道中》词:“倚瑟妍词,调铅妙笔,那写柔情芳艷。” 罗惇曧 《文学源流》:“苟抽秘思,骋妍词,斯焉採摭,靡能尽者,抑亦文章之灵囿已。”
《國語辭典》:词状(詞狀)  拼音:cí zhuàng
诉讼的文书。《朱子语类辑略。卷五。论自注书》:「公等他日仕宦,不问官大小,每日词状须置一簿,穿字号,录判语。」
《漢語大詞典》:词心(詞心)
(1).有真情实感的词。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乔笙巢 ﹞又云:‘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 ,词心也,得之於内,不可以传。’”
(2).指词的真情实感。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漢語大詞典》:词业(詞業)
词章之技艺。 唐 李德裕 《与桂州郑中丞书》:“小子词业浅近,获继家声。 武宗 一朝,册命典誥,军机羽檄,皆受命撰述。”宋史·洪遵传:“父留沙漠,母亡, 遵 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参见“词艺。”
分類:词章技艺
《漢語大詞典》:行词(行詞)
谓草拟诰命。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中书舍人为 抃 ( 王抃 )子行词,职尔。”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舍人行词,或有未当,则执政请以稾议改定。”
分類:草拟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