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骚词(騷詞)
指骚体诗的文词。 五代 齐己 《谢贯微上人寄示古风今体四轴》诗:“四轴骚词书八行,捧吟肌骨遍清凉。”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香山居士》:“今 毗陵 人平语,皆曰鐘, 京口 人曰兜, 淮 南人曰坞,犹 楚 人曰些。尝有士人学为骚词,皆用此三语,闻者无不附掌。”
《漢語大詞典》:卑词(卑詞)
见“ 卑辞 ”。
《漢語大詞典》:幼妇词(幼婦詞)
见“ 幼妇辞 ”。
《漢語大詞典》:浮词(浮詞)
(1).虚饰浮夸的言词。《后汉书·明帝纪》:“先帝詔书,禁人上书言圣,而閒者章奏颇多浮词。” 唐 白居易 《论于頔所进歌舞人事宜状》:“内足以辩明圣意,外足以止息浮词。” 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也是喒不合就听了这一谜的浮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敷衍凑拍,满纸浮词。”
(2).指应酬之言。《再生缘》卷七九:“尔娘亲,一派浮词虚爱惜,应酬全是为夫家。”
(3).多休累赘的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规范本体谓之鎔,剪截浮词谓之裁。”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昔夫子断 唐 虞 以下迄於 周 ,翦截浮词,撮其机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 沈约 、 魏收 诸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得也,其浮词简也;读 范曄 、 陈寿 二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失也,其琐説详也。”
(2).指应酬之言。《再生缘》卷七九:“尔娘亲,一派浮词虚爱惜,应酬全是为夫家。”
(3).多休累赘的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规范本体谓之鎔,剪截浮词谓之裁。”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昔夫子断 唐 虞 以下迄於 周 ,翦截浮词,撮其机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 沈约 、 魏收 诸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得也,其浮词简也;读 范曄 、 陈寿 二史,而知 李延寿 之史之失也,其琐説详也。”
《漢語大詞典》:词雄(詞雄)
犹词杰。 唐 沈佺期 《酬杨给事兼见赠台中》诗:“ 子云 推辨博, 公理 擅词雄。”
《漢語大詞典》:艳词(豔詞)
亦作“ 艳辞 ”。亦作“艷词”。
(1).艳丽的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甘意摇骨体,艳词动魄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曹植 词赋……及其弊也,则採摘艳辞,纤冶伤雅。”
(2).常指描写情爱的诗词。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三》:“ 和鲁公 凝 有艷词一编,名《香奩集》。”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夫古声诗之义不传,而艳词丽曲譁於民间,此最教化者之所禁也。”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詹天游》:“ 詹天游 以艳词得名。”
(3).情话;浮艳轻薄的话。《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徐光溥 坐以艳辞挑 前蜀 安康长公主 ,丁酉罢守本官。”
(1).艳丽的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甘意摇骨体,艳词动魄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曹植 词赋……及其弊也,则採摘艳辞,纤冶伤雅。”
(2).常指描写情爱的诗词。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三》:“ 和鲁公 凝 有艷词一编,名《香奩集》。”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夫古声诗之义不传,而艳词丽曲譁於民间,此最教化者之所禁也。”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詹天游》:“ 詹天游 以艳词得名。”
(3).情话;浮艳轻薄的话。《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徐光溥 坐以艳辞挑 前蜀 安康长公主 ,丁酉罢守本官。”
《韵府拾遗 支韵》:占词(占词)
唐书薛收传收为书檄露布或马上占词该敏如夙搆
《漢語大詞典》:受词(受詞)
见“ 受辞 ”。
《漢語大詞典》:受辞(受辭)
(1).听从君主的令词。《管子·形势》:“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君之运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
(2).亦作“ 受词 ”。听取供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膺 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 黼 ( 王黼 )怒,令吏从 辅 ( 曹辅 )受词, 辅 操笔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退,待罪於家。”
(2).亦作“ 受词 ”。听取供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膺 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 黼 ( 王黼 )怒,令吏从 辅 ( 曹辅 )受词, 辅 操笔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退,待罪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