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境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根尘识。即有取境之作用者,谓之根,所缘谓之境,能缘谓之识。五根五境五识,谓之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识谓之十八界。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乃至意根以意识为所依缘法境。见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根尘识,即六根六境六识,合之为十八界。
(术语)又名根尘识。即有取境之作用者,谓之根,所缘谓之境,能缘谓之识。五根五境五识,谓之前十五界。六根六境六识谓之十八界。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乃至意根以意识为所依缘法境。见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根尘识,即六根六境六识,合之为十八界。
根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了义灯四本曰:「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术语)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了义灯四本曰:「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神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宝积经百九曰:「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中略)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七曰:「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药师经曰:「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严经八曰:「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佛学常见辞汇】
指有情灵妙不可思议的心识,与现代所说的灵魂同义。
(术语)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宝积经百九曰:「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中略)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增一阿含经七曰:「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药师经曰:「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严经八曰:「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佛学常见辞汇】
指有情灵妙不可思议的心识,与现代所说的灵魂同义。
破坏一切心识
【佛学大辞典】
(经名)决定毗尼经之异名。
(经名)决定毗尼经之异名。
第六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六意识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意识。
(术语)第六意识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意识。
第六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唯识论所立八识从眼识数之意识位于第六,故谓为第六识,亦云第六意识。
【佛学常见辞汇】
八识中意识居于第六,故名第六意识。
(术语)就唯识论所立八识从眼识数之意识位于第六,故谓为第六识,亦云第六意识。
【佛学常见辞汇】
八识中意识居于第六,故名第六意识。
舍滥留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重唯识之一。(参见:唯识观)
(术语)五重唯识之一。(参见:唯识观)
清净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九庵摩罗识Amalavijn^a%na,旧译清净识。
【佛学常见辞汇】
第九庵摩罗识。
(术语)第九庵摩罗识Amalavijn^a%na,旧译清净识。
【佛学常见辞汇】
第九庵摩罗识。
唯境无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世外道计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立唯境无识(今所谓唯物论)之义,清辩论师于真谛中立心境共为真空,于俗谛中立唯境无识之义,以与护法论师之唯识无境对立。盖内识有境有心,心必托境而起故也。义林章一末曰:「或顺世外道及清辩等。成立境唯。为简于彼言识之唯。」
【佛学常见辞汇】
谓唯有一切物质现象,物质现象之外无心识的作用,即今所谓之唯物论。
(术语)顺世外道计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立唯境无识(今所谓唯物论)之义,清辩论师于真谛中立心境共为真空,于俗谛中立唯境无识之义,以与护法论师之唯识无境对立。盖内识有境有心,心必托境而起故也。义林章一末曰:「或顺世外道及清辩等。成立境唯。为简于彼言识之唯。」
【佛学常见辞汇】
谓唯有一切物质现象,物质现象之外无心识的作用,即今所谓之唯物论。
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摩怛刺多Ma%trata%,此译曰唯。梵语毗若底Vijn^apti,此译为识。梵语倒置之为识唯,通常为Vijn^a%namatrava%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为三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为三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心,唯识论就了别之义而云唯识,其体一也。又唯心之名,通于因果,唯识之称,唯在因位,三种者: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第七识),三能变(前五识)也,八种者,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也。义林章一末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䌽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唯识述记一本曰:「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问唯识之言,谓有八种之识,除八种识体之外,更无馀法乎。答不然,言唯八识者,谓一切诸法不离八识,非言八识之外无馀法也。凡诸法分别为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此中前四者为事,后一者为理,称曰五法事理。此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称唯识。以第一之心,乃识之自相,第二之心所,乃识之相应法,第三之色,乃心与心所之所变,第四之不相应法,乃心与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别,第五之无为法,乃前四法之实性故也。又唯之言,取遮遣遍计所执性,识之言,取依他圆成之二性。唯识论七曰:「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离诸识实有色等。」义林章一末曰:「梵云毗若底,此翻为识。识者了别义,识自相,识相应,识所变,识分位,识实性,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楞严经五弥勒菩萨之言曰:「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唯心,谓世间诸法,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术语)梵语摩怛刺多Ma%trata%,此译曰唯。梵语毗若底Vijn^apti,此译为识。梵语倒置之为识唯,通常为Vijn^a%namatrava%da。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为三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为三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心,唯识论就了别之义而云唯识,其体一也。又唯心之名,通于因果,唯识之称,唯在因位,三种者: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第七识),三能变(前五识)也,八种者,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也。义林章一末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䌽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唯识述记一本曰:「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问唯识之言,谓有八种之识,除八种识体之外,更无馀法乎。答不然,言唯八识者,谓一切诸法不离八识,非言八识之外无馀法也。凡诸法分别为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此中前四者为事,后一者为理,称曰五法事理。此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称唯识。以第一之心,乃识之自相,第二之心所,乃识之相应法,第三之色,乃心与心所之所变,第四之不相应法,乃心与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别,第五之无为法,乃前四法之实性故也。又唯之言,取遮遣遍计所执性,识之言,取依他圆成之二性。唯识论七曰:「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离诸识实有色等。」义林章一末曰:「梵云毗若底,此翻为识。识者了别义,识自相,识相应,识所变,识分位,识实性,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楞严经五弥勒菩萨之言曰:「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唯心,谓世间诸法,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唯识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法相宗之异名,彼宗以万法唯识之法门为主也。
【佛学常见辞汇】
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流派)法相宗之异名,彼宗以万法唯识之法门为主也。
【佛学常见辞汇】
依唯识论,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名唯识宗,因此宗乃究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
唯识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乘法苑义林章一末篇章之名。
(书名)大乘法苑义林章一末篇章之名。
唯识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之异名。
(术语)法相宗之异名。
唯识会
【佛学大辞典】
(行事)讲赞唯识论之法会。
(行事)讲赞唯识论之法会。
唯识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有二本:一为成唯识论,梵名Vijn^a%nama%trasiddhi-s%a%stra之异名。一为唯识二十论之略名。唯识二十论,有三译:一后魏瞿昙般若流支(又作菩提流支)译,一卷,单题曰唯识论,或题曰楞伽经唯识论。二陈真谛译,一卷,题曰大乘唯识论。三唐玄奘译,一卷,题曰唯识二十论。诸家之注释如下: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料简二卷,唐窥基撰。又称唯识开发。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别钞十卷,存卷一卷五卷九卷十,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八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记二卷,存卷上,唐智周述。成唯识论了义灯十四卷,唐慧沼述。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存卷下,唐智周撰。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唐智周撰。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唐道邑撰。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唐如理集。缺卷六末下及十七十八二十二。成唯识论演秘释卷一,唐如理撰。注成唯识论卷十七,馀缺。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唐灵泰撰。缺卷九卷十三末卷十五卷十七。成唯识论学记八卷,新罗太贤集。唯识开蒙二卷,元释云峰集。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明明昱俗诠。成唯识论集解十卷,明通润集解。成唯识论音义十卷,明广承音义。成唯识论合响十卷,明大真合响。成唯识论自考十卷,明大惠录。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十卷,明智旭述。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明昱约意。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二卷,智素科。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十卷,智素补遗。成唯识论證义十卷,明王肯堂證义。
(书名)有二本:一为成唯识论,梵名Vijn^a%nama%trasiddhi-s%a%stra之异名。一为唯识二十论之略名。唯识二十论,有三译:一后魏瞿昙般若流支(又作菩提流支)译,一卷,单题曰唯识论,或题曰楞伽经唯识论。二陈真谛译,一卷,题曰大乘唯识论。三唐玄奘译,一卷,题曰唯识二十论。诸家之注释如下: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料简二卷,唐窥基撰。又称唯识开发。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别钞十卷,存卷一卷五卷九卷十,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八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记二卷,存卷上,唐智周述。成唯识论了义灯十四卷,唐慧沼述。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存卷下,唐智周撰。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唐智周撰。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唐道邑撰。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唐如理集。缺卷六末下及十七十八二十二。成唯识论演秘释卷一,唐如理撰。注成唯识论卷十七,馀缺。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唐灵泰撰。缺卷九卷十三末卷十五卷十七。成唯识论学记八卷,新罗太贤集。唯识开蒙二卷,元释云峰集。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明明昱俗诠。成唯识论集解十卷,明通润集解。成唯识论音义十卷,明广承音义。成唯识论合响十卷,明大真合响。成唯识论自考十卷,明大惠录。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十卷,明智旭述。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明昱约意。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二卷,智素科。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十卷,智素补遗。成唯识论證义十卷,明王肯堂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