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9,分68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教授善知识
教唯识
勒那识祇
恶知识
善知识
三种善知识
十种善知识
五十三善知识
善知识十德
善知识魔
庵摩罗识
无六识
无染识
无尘唯识
佛类词典(续上)
细意识教授善知识
教唯识
勒那识祇
恶知识
善知识
三种善知识
十种善知识
五十三善知识
善知识十德
善知识魔
庵摩罗识
无六识
无染识
无尘唯识
细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于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三所谓「有馀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术语)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于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三所谓「有馀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教授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善知识之一。(参见:善知识)
【佛学常见辞汇】
三善知识之一。(参见:善知识)
【三藏法数】
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
(术语)三善知识之一。(参见:善知识)
【佛学常见辞汇】
三善知识之一。(参见:善知识)
【三藏法数】
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
教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种唯识)
(术语)(参见:五种唯识)
勒那识祇
【佛学大辞典】
(人名)Ratnas/ikhin,译曰宝髻。太子名。见贤愚经八。
(人名)Ratnas/ikhin,译曰宝髻。太子名。见贤愚经八。
恶知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人所知之恶人。又曰恶师友。知识者乃为人所知之义,非己知事物之理之义也。法华经序品曰:「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维摩经二肇注曰:「大士处世,犹日月升天,有目之徒,莫不知识。」法华文句四上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法华经义疏一曰:「知其内德,识其外形。又远众则知,近众则识。」转为师友之称。八十华严经五十八曰:「远善知识,近恶知识。」法华经譬喻品曰:「舍知识,亲近善友。」涅槃经二十二曰:「菩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
【佛学常见辞汇】
教我做恶事的坏师友。
(术语)为人所知之恶人。又曰恶师友。知识者乃为人所知之义,非己知事物之理之义也。法华经序品曰:「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维摩经二肇注曰:「大士处世,犹日月升天,有目之徒,莫不知识。」法华文句四上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法华经义疏一曰:「知其内德,识其外形。又远众则知,近众则识。」转为师友之称。八十华严经五十八曰:「远善知识,近恶知识。」法华经譬喻品曰:「舍知识,亲近善友。」涅槃经二十二曰:「菩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
【佛学常见辞汇】
教我做恶事的坏师友。
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佛学常见辞汇】
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俗语佛源】
相识的人、友人称为「知识」,最早见于先秦诸子书。如《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岑仲勉注云:「知识,友人也。」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合称「知识」。佛书上用「善知识」称善友、道友、良师,系译自梵语Kalyanamitra。如《华严经·十回向品》:「常乐大愿,修习菩提,依善知识,离谄曲心。」又如《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亦省为「知识」。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常州无锡南禅寺僧静荪,号雪舟,幼时能诗……中年遍参知识,主南禅讲席。」(李明权)
(术语)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佛学常见辞汇】
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俗语佛源】
相识的人、友人称为「知识」,最早见于先秦诸子书。如《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岑仲勉注云:「知识,友人也。」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合称「知识」。佛书上用「善知识」称善友、道友、良师,系译自梵语Kalyanamitra。如《华严经·十回向品》:「常乐大愿,修习菩提,依善知识,离谄曲心。」又如《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亦省为「知识」。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常州无锡南禅寺僧静荪,号雪舟,幼时能诗……中年遍参知识,主南禅讲席。」(李明权)
三种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外护善知识。令我不缺乏怖畏,得安稳修道者。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道,得互相切磋策发者。三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训诫我令去恶赴善者。见止观四。
(名数)一外护善知识。令我不缺乏怖畏,得安稳修道者。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道,得互相切磋策发者。三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训诫我令去恶赴善者。见止观四。
十种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说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见唐华严经五十三。
(名数)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说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见唐华严经五十三。
五十三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历访之善知识数也。(参见:五十三参)
(名数)善财童子历访之善知识数也。(参见:五十三参)
善知识十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八参诣毗目仙人举十喻叹其功德:一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十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之水故。见唐华严经六十四。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八参诣毗目仙人举十喻叹其功德:一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十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之水故。见唐华严经六十四。
善知识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魔之一。于自己所得之法,生执著悭吝之念,不能开导人者。
【三藏法数】
谓悭吝于法而为魔也。盖于一切诸法,起执著心,不能开导于他,障蔽正道,令人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知识魔。
(术语)十魔之一。于自己所得之法,生执著悭吝之念,不能开导人者。
【三藏法数】
谓悭吝于法而为魔也。盖于一切诸法,起执著心,不能开导于他,障蔽正道,令人遂失智慧之命,是名善知识魔。
庵摩罗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九识中之第九。金刚三昧经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辅行三之一曰:「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宗镜录五十六曰:「阿摩罗,翻无垢识,体非一异,名真如识。」旧译家以为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而建立九识,新译家谓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不别立此识。唯识论三举第八识之异名:「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云云((参见:阿赖耶))。以为八识之异名。是新译家之说(此识名从译为清净识观之,则为Amala而似非A^mra又非庵摩罗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之第九识,亦即佛的清净识。
【三藏法数】
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耶,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赖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即第九识也。(我见永不起者,谓诸惑净尽也。)
【三藏法数】
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亦云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證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纤尘不立,明同皎月,湛若太虚,是名清净识。(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又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曰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九识中之第九。金刚三昧经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辅行三之一曰:「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宗镜录五十六曰:「阿摩罗,翻无垢识,体非一异,名真如识。」旧译家以为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而建立九识,新译家谓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不别立此识。唯识论三举第八识之异名:「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云云((参见:阿赖耶))。以为八识之异名。是新译家之说(此识名从译为清净识观之,则为Amala而似非A^mra又非庵摩罗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之第九识,亦即佛的清净识。
【三藏法数】
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耶,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赖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即第九识也。(我见永不起者,谓诸惑净尽也。)
【三藏法数】
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又云白净无垢。此识即诸佛清净本源心体,湛若太虚,纤尘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三藏法数】
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亦云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證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纤尘不立,明同皎月,湛若太虚,是名清净识。(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无六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不以耻为耻之人。言其无眼等之六识也。
(术语)谓不以耻为耻之人。言其无眼等之六识也。
无染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妙观察智之异名。妙观察智为莲华部之主,莲华在淤泥而不染,故谓其智云无染戒。见秘藏记本。
(术语)妙观察智之异名。妙观察智为莲华部之主,莲华在淤泥而不染,故谓其智云无染戒。见秘藏记本。
无尘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尘为尘境,即三界之诸法。谓万法唯为阿赖耶识所作,识外无尘境也。真谛译摄论五所谓「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无尘法界」说唯理。无尘唯识说唯识。
(术语)尘为尘境,即三界之诸法。谓万法唯为阿赖耶识所作,识外无尘境也。真谛译摄论五所谓「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无尘法界」说唯理。无尘唯识说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