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十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八阿赖耶识之异名有十。(参见:阿赖耶识)
(名数)第八阿赖耶识之异名有十。(参见:阿赖耶识)
八识心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之八识,各有心王与心所,识之本体为心王。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等之别作用,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
【佛学常见辞汇】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名数)眼等之八识,各有心王与心所,识之本体为心王。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等之别作用,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
【佛学常见辞汇】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五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之观门,就八识有五重唯识观之法,观万法唯识由浅至深为五重之观想也。(参见:五重唯识)
(名数)法相宗之观门,就八识有五重唯识观之法,观万法唯识由浅至深为五重之观想也。(参见:五重唯识)
八识规矩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天亲宗相撮瑜伽百卷为嗢陀蓝。护法悯迷,造成唯识论解三十颂。阐发慈氏之奥典。十师精贯,百卷洞该。类聚群分,各遵其本。玄奘大师糅玆十释,译成十卷。既使文同义异者,若出一师。然而记忆犹艰。乃造八识颂,以统其绪。谓之规矩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之八识,行相心所缘性量境界地诸法各有定断故也。见相宗八要中。玆将本书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八识规矩补注二卷。明晋泰补注。○八识规矩补注證义一卷。明明昱證义。○八识规矩略说一卷。明正诲略说。○八识规矩颂解一卷。明真可述。○八识规矩通说一卷。明德清述。○八识规矩纂释一卷。明广益纂释。○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八识规矩浅说一卷。行舟说。○八识规矩颂注一卷。行舟注。○八识规矩论义一卷。性起论释。善漳等录。
(书名)天亲宗相撮瑜伽百卷为嗢陀蓝。护法悯迷,造成唯识论解三十颂。阐发慈氏之奥典。十师精贯,百卷洞该。类聚群分,各遵其本。玄奘大师糅玆十释,译成十卷。既使文同义异者,若出一师。然而记忆犹艰。乃造八识颂,以统其绪。谓之规矩者,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之八识,行相心所缘性量境界地诸法各有定断故也。见相宗八要中。玆将本书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八识规矩补注二卷。明晋泰补注。○八识规矩补注證义一卷。明明昱證义。○八识规矩略说一卷。明正诲略说。○八识规矩颂解一卷。明真可述。○八识规矩通说一卷。明德清述。○八识规矩纂释一卷。明广益纂释。○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八识规矩浅说一卷。行舟说。○八识规矩颂注一卷。行舟注。○八识规矩论义一卷。性起论释。善漳等录。
八识体一
【佛学大辞典】
(杂语)对八识体别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悉为同一也。出于无性之摄论四卷,世亲之摄论三卷,为一类之菩萨所主张者,唯识宗之异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杂语)对八识体别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悉为同一也。出于无性之摄论四卷,世亲之摄论三卷,为一类之菩萨所主张者,唯识宗之异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八识体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八识体一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各各有别也。此为唯识宗之正义。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术语)对八识体一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各各有别也。此为唯识宗之正义。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九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陀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所缘之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者能缘之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据此可知真谛唯以阿陀那为烦恼障我执,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觉)与染污法执(即不觉)之义。又大乘义章第三末曰:「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一者真实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辩。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辩。共本识与阿陀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为九。」其中前真妄分别之义,约于阿梨耶不失真而摄之于真,后真妄离合之义,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对于阿摩罗之唯真离妄而分别者也。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法华玄义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云云。」可见陈隋之间,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诤难。又据此可知九识为真谛一派之摄论家所立。玄奘门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识,说阿摩罗无垢识,兼第八阿赖耶之识性,或谓为取第八之净分而名之者,非识体有九也。且破真谛以阿陀耶为第七(法相宗谓阿陀耶为阿赖耶之异名),唯以为烦恼障,又弹斥阿赖耶起法执,并缘十八界之说。彼十住心论第十所谓「他缘觉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极无,但知九识。」虽由法华玄义第五上等,谓庵摩罗为第九识,以之为道后之真如而论。然天台等必非属于九识家也。又出于维摩经玄疏五,成唯识论述记一,法苑义林章一等。(二)阿梨耶识中之种别。显识论曰:「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是也。盖显识即本识,指阿梨耶。其中身识为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识,尘识为转作色等六尘之识,名为应受识。用识为转作眼识等六识之识,名为正受识。世识转作过去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绝名为世。器识为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之识,亦名处识。数识为算计量度。四种言说识为见闻觉知之四种。自他异识为六趣身。善恶生死识为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善恶之意,即转作此等事之识也。又出宗镜录四,人天眼目臆说下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性宗所立。于八识之外,證有无为之真如识。初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至支那而二译不同。梁朝真谛,乃立九识。前六识如常,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第九名庵摩罗Amala识。译曰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也,真心也,楞伽经之真识也,是华天性宗九识家之立义也。然唐玄奘译摄论惟立八识,以九识为第八识之异名。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其染分之有为有漏,名为阿赖耶识,取净分之无为无漏(即四智)名为庵摩罗识。故唯识论,亦于阿赖耶识之异名有无垢识之称,而不别立为九识。是毕竟不许真如识,相宗之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2。指庵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或真心。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识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
〔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三、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是能嗅者,名为鼻识。
〔四、舌识〕,谓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是能尝者,名为舌识。
〔五、身识〕,谓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是能觉者,名为身识。
〔六、意识〕,谓意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即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若断此识,即成声闻、缘觉。(五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證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皆由此识也。前第六识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者,谓第六识依根而得名,此识当体而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也。若断此识,即成菩萨。(依根者,根即意根也。当体者,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此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等虚空界,即后之庵摩罗识是也。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是名藏识。若转此识,即成佛果。(四分者,一相分,相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證分,自證取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證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体,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眼等诸根色身也。)
〔九、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亦云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證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纤尘不立,明同皎月,湛若太虚,是名清净识。(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陀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此外见金刚三昧经,密严经,转识论等。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谛三藏,始见其说。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九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所缘之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者能缘之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据此可知真谛唯以阿陀那为烦恼障我执,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觉)与染污法执(即不觉)之义。又大乘义章第三末曰:「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一者真实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辩。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者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辩。共本识与阿陀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为九。」其中前真妄分别之义,约于阿梨耶不失真而摄之于真,后真妄离合之义,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对于阿摩罗之唯真离妄而分别者也。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法华玄义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云云。」可见陈隋之间,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诤难。又据此可知九识为真谛一派之摄论家所立。玄奘门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识,说阿摩罗无垢识,兼第八阿赖耶之识性,或谓为取第八之净分而名之者,非识体有九也。且破真谛以阿陀耶为第七(法相宗谓阿陀耶为阿赖耶之异名),唯以为烦恼障,又弹斥阿赖耶起法执,并缘十八界之说。彼十住心论第十所谓「他缘觉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极无,但知九识。」虽由法华玄义第五上等,谓庵摩罗为第九识,以之为道后之真如而论。然天台等必非属于九识家也。又出于维摩经玄疏五,成唯识论述记一,法苑义林章一等。(二)阿梨耶识中之种别。显识论曰:「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是也。盖显识即本识,指阿梨耶。其中身识为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识,尘识为转作色等六尘之识,名为应受识。用识为转作眼识等六识之识,名为正受识。世识转作过去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绝名为世。器识为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之识,亦名处识。数识为算计量度。四种言说识为见闻觉知之四种。自他异识为六趣身。善恶生死识为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善恶之意,即转作此等事之识也。又出宗镜录四,人天眼目臆说下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性宗所立。于八识之外,證有无为之真如识。初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至支那而二译不同。梁朝真谛,乃立九识。前六识如常,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第九名庵摩罗Amala识。译曰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也,真心也,楞伽经之真识也,是华天性宗九识家之立义也。然唐玄奘译摄论惟立八识,以九识为第八识之异名。谓第八识有染净二分,取其染分之有为有漏,名为阿赖耶识,取净分之无为无漏(即四智)名为庵摩罗识。故唯识论,亦于阿赖耶识之异名有无垢识之称,而不别立为九识。是毕竟不许真如识,相宗之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2。指庵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或真心。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识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
〔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
〔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
〔三、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是能嗅者,名为鼻识。
〔四、舌识〕,谓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是能尝者,名为舌识。
〔五、身识〕,谓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是能觉者,名为身识。
〔六、意识〕,谓意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即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若断此识,即成声闻、缘觉。(五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證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皆由此识也。前第六识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者,谓第六识依根而得名,此识当体而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也。若断此识,即成菩萨。(依根者,根即意根也。当体者,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此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等虚空界,即后之庵摩罗识是也。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是名藏识。若转此识,即成佛果。(四分者,一相分,相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證分,自證取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證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体,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眼等诸根色身也。)
〔九、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亦云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證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纤尘不立,明同皎月,湛若太虚,是名清净识。(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依释摩诃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心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为有情非情,此一一有情非情各有一心,故曰一切或曰多,为同一真性,故曰一心。配于台宗之四教,则当于别教。第十之一一心识,又曰一切一心识。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为一心,故曰一心,真如之体唯一,故曰一心。即当于圆教。例如一切一心识与显教一切诸佛之佛法同,故名为一佛,一切一心识为密教之法界中大日一佛,佛体为一,故名为一佛。见菩提心义八。释摩诃衍论二曰:「心是有十,云何为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中略)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
【佛学次第统编】
密教依释摩诃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心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为有情非情。此二有情非情,各有一心,故曰一切,或曰多,为同一真性,故曰一心。第十之一一心识,又曰一切一心识,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为一心,故曰一心。真如之体唯一,故曰一心。释摩诃衍论曰:「心是有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乃至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
(术语)(参见: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依释摩诃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心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为有情非情,此一一有情非情各有一心,故曰一切或曰多,为同一真性,故曰一心。配于台宗之四教,则当于别教。第十之一一心识,又曰一切一心识。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为一心,故曰一心,真如之体唯一,故曰一心。即当于圆教。例如一切一心识与显教一切诸佛之佛法同,故名为一佛,一切一心识为密教之法界中大日一佛,佛体为一,故名为一佛。见菩提心义八。释摩诃衍论二曰:「心是有十,云何为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中略)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
【佛学次第统编】
密教依释摩诃衍论而立者。前之八识,与唯识所立不异。第九识之一切一心识,又曰多一识,是真如随缘,而为有情非情。此二有情非情,各有一心,故曰一切,或曰多,为同一真性,故曰一心。第十之一一心识,又曰一切一心识,是通随缘之一切有情非情,而唯为一心,故曰一心。真如之体唯一,故曰一心。释摩诃衍论曰:「心是有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乃至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为境界。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
了别境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能变识第三能变之名。(参见:三能变)
(术语)三能变识第三能变之名。(参见:三能变)
三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善为众人所知者,谓之善知识。有三种:一、教授善知识,教授我者,即我师也。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观行而互相策励者,即我友也。三、外护善知识,给我以修道之资者,即檀越也。见止观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三藏法数】
(出止观)
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谓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成就其功,故名善知识也。
〔一、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
〔二、同行善知识〕,谓修观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识。
〔三、外护善知识〕,护,犹助也。谓营理所须,以助修行之人;或有外侮,而能捍禦,故名外护善知识。
(名数)以善为众人所知者,谓之善知识。有三种:一、教授善知识,教授我者,即我师也。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观行而互相策励者,即我友也。三、外护善知识,给我以修道之资者,即檀越也。见止观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就是教授我知识的老师;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外护善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
【三藏法数】
(出止观)
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谓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成就其功,故名善知识也。
〔一、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曰教,训诲于我曰授;即教授之师也。谓其人内外方便,通塞障碍皆能决了,是名教授善知识。
〔二、同行善知识〕,谓修观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识。
〔三、外护善知识〕,护,犹助也。谓营理所须,以助修行之人;或有外侮,而能捍禦,故名外护善知识。
三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心识之真妄而立三识之不同:一、真识,自性清净心也。第八阿赖耶识,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净也。谓其净分也。二、现识,变现之意也。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变现根身世界。故名。三、分别识,于六尘等种种之诸境而起分别也。第七末那识由传送第六意识而起分别,故名。见楞伽经。【又】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之称。见翻译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所说:一,真识,如来藏也,又自性清净心也。离生灭相之真心也。起信论名之为心,亦名如来藏。性宗唯识不立此识。二,现识,又名藏识。真心与无明和合而生染净法之识体也。起信论所谓阿梨耶识之业转现三细也,唯识论所谓阿赖耶识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义。三,分别事识,名转识。缘现识而生之眼等六识也。起信亦名分别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
【佛学常见辞汇】
1。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真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离生灭相的真心;现识就是能变现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恶种子,能变现根身世界;分别事识就是依阿赖耶识而生的眼耳等六识,在六尘境界中起种种的分别。2。指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识,即心识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三识之不同焉。
〔一、真识〕,真识者,谓自性清净心也。盖第八阿赖耶识,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净。今言净分,故名真识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
〔二、现识〕,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变现根身世界,故名现识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
〔三、分别识〕,分别识者,谓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末那,华言意,谓能分别思量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意者,谓常思虑第八识,度量为我,即第七识也。
〔二、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
〔三、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耶,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赖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即第九识也。(我见永不起者,谓诸惑净尽也。)
(术语)就心识之真妄而立三识之不同:一、真识,自性清净心也。第八阿赖耶识,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净也。谓其净分也。二、现识,变现之意也。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变现根身世界。故名。三、分别识,于六尘等种种之诸境而起分别也。第七末那识由传送第六意识而起分别,故名。见楞伽经。【又】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之称。见翻译名义集。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所说:一,真识,如来藏也,又自性清净心也。离生灭相之真心也。起信论名之为心,亦名如来藏。性宗唯识不立此识。二,现识,又名藏识。真心与无明和合而生染净法之识体也。起信论所谓阿梨耶识之业转现三细也,唯识论所谓阿赖耶识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义。三,分别事识,名转识。缘现识而生之眼等六识也。起信亦名分别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
【佛学常见辞汇】
1。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真识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离生灭相的真心;现识就是能变现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恶种子,能变现根身世界;分别事识就是依阿赖耶识而生的眼耳等六识,在六尘境界中起种种的分别。2。指末那识、阿赖耶识、奄摩罗识。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识,即心识也。以心有真有妄,故有三识之不同焉。
〔一、真识〕,真识者,谓自性清净心也。盖第八阿赖耶识,通真通妄,妄即是染,真即是净。今言净分,故名真识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也。)
〔二、现识〕,现谓变现,即能生诸法之本也。此言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变现根身世界,故名现识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
〔三、分别识〕,分别识者,谓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末那,华言意,谓能分别思量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染污意。染污者,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意者,谓常思虑第八识,度量为我,即第七识也。
〔二、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即第八识也。
〔三、庵摩罗识〕,梵语庵摩罗,华言清净。识,翻译名义云:第八阿赖耶,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赖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即第九识也。(我见永不起者,谓诸惑净尽也。)
大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伟大之善知识。善知识者,如言善友。知识者我能知彼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伟大的善知识。善知识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学问渊博的人。
(术语)伟大之善知识。善知识者,如言善友。知识者我能知彼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伟大的善知识。善知识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学问渊博的人。
凡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心识也。
(术语)凡夫之心识也。
天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性也。真如也。刘禹锡六祖碑曰:「能使学者还其天识。」颜延之庭诰曰:「遂使业习,移其天识。」
(术语)本性也。真如也。刘禹锡六祖碑曰:「能使学者还其天识。」颜延之庭诰曰:「遂使业习,移其天识。」
天识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陈真谛译。明众生之识,转变为众生,为诸法。
(书名)一卷,陈真谛译。明众生之识,转变为众生,为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