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證人  拼音:zhèng rén
1.为人作證的人。也称为「保见人」。
2.法律上指当事人以外,对审判或检察机关陈述自己的经验或其所亲见、亲闻事实的第三人。
《国语辞典》:干證人  拼音:gān zhèng rén
可提供證据的人。《金瓶梅》第一○回:「地方保甲押著武二,并酒保、唱的干證人。」
分类:提供
《国语辞典》:目击證人(目击證人)  拼音:mù jí zhèng rén
亲眼见到犯罪事件发生经过的全部或部分,且依法陈述自己所见所知的情形以證明嫌疑犯的犯罪事实成立或不成立的人。
《国语辞典》:秘密證人(秘密證人)  拼音:mì mì zhèng rén
向治安单位或法院检举指證其所知的犯罪事件、涉嫌人及不法分子的线索、證据,有助于侦破刑案或维护治安之人,其真实姓名与身分资料受法律保护,不得公开。
《国语辞典》:公證人  拼音:gōng zhèng rén
1.替双方作某种事实證明的人。
2.指依《公證法》及其他法律之规定,就法律行为或其他关于私权之事实,做證明之人。
《国语辞典》:见證人(见證人)  拼音:jiàn zhèng rén
当场目睹并且可以作證的人。如:「他是案发现场唯一的见證人。」
《國語辭典》:保證人  拼音:bǎo zhèng rén
对于他人的行为或财力负责担保的人。也称为「保见人」。
《漢語大詞典》:见证人
叙述或证实其实际看到的事物的人
正式出席(如对罪犯的处理或执行中的)作证的人
《漢語大詞典》:左验(左驗)
证人;证据。汉书·杨恽传:“事下廷尉。廷尉 定国 考问,左验明白。” 颜师古 注:“左,证左也。言当时在其左右见此事者也。”新唐书·侯君集传:“帝曰:‘卿与 君集 皆功臣,今独相语而无左验,奈何?’” 宋 叶适 《郑仲酋墓志铭》:“然无左验,有司疑之。” 明 归有光 《魏悼王》:“论曰, 太宗 以呪咀不足以服天下,而更甚以 西池 之变,此谁为之左验哉!”
分類:证人证据
《漢語大詞典》:明证(明証)
亦作“ 明証 ”。亦作“ 明正 ”。
(1).明确的证据。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朱子语类卷四三:“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商 朝有军队与监狱,甲骨文已有明证。”
(2).证人;作证。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哥哥,则今日请我友人 李社长 为明証,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相公随即差人捉 刘天祥 并晚婆婆来,就带合同,一併赴官。又拘 李社长 明正。”
《漢語大詞典》:证盟(證盟)
(1).将死者姓名写在纸上并焚烧以告上天的一种迷信仪式。《水浒传》第四五回:“少间,证盟已了,请众和尚就里面吃斋。”《水浒传》第一一四回:“ 宋江 在当中证盟,朝着 涌金门 下哭奠。”
(2).犹盟誓。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书》:“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3).证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料那生不能成就,我也不伏气与他了。宾客里面有愿聘的,便赴今夕佳期;有众亲在此作证盟,都可做大媒。”
(4).佛教语。谓佛教徒传法。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自跋草书答十二问:“是以释子传法,名曰证盟。法必心悟,非有可传。不得真证,难坚信受。”
《國語辭典》:左證  拼音:zuǒ zhèng
1.證明、證实。《新唐书。卷一三二。刘子玄传》:「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證其谬,当以古文为正。」也作「佐證」。
2.可信的證据。清。薛福成〈复许大臣书〉:「万一系数十百年旧设之卡伦,即此可为我地之左證,似宜先与辩明以留馀地,否则恐俄人得步进步。」也作「佐證」。
《國語辭典》:證见(證見)  拼音:zhèng jiàn
證据、證明。《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若兄弟十年不来,其间万一有些好歹,这纸文书便是个老大的證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王老员外结扭了崔宁,四邻舍都是證见。」
分類:证据证人
《國語辭典》:證左  拼音:zhèng zuǒ
当时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證明实际情形的人。《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召会吏民,逮捕證左。」
分類:证据证人
《國語辭典》:中證  拼音:zhōng zhèng
證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生就讨过笔砚,写了息词,同著原告、被告、中證一干人进府里来。」《西游补》第八回:「一时间有个中證,直头跪上前来,又说原告不是,被告可怜,叫我怎么样?」
分類: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