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剀讽(剴諷)
讽喻。新唐书·杜如晦传:“监察御史 陈师合 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剴讽 如晦 等。”
分類:讽喻
《國語辭典》:微文  拼音:wéi wén
1.隐微讽谏的文辞。《文选。班固。典引》:「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明。邵璨《香囊记》第三出:「春秋以褒贬为义,属词比事,微文隐义。」
2.繁苛的法律条文。《史记。卷一二○。汲黯传》:「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馀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
《漢語大詞典》:微辨
亦作“ 微辩 ”。 隐约而委婉地讽喻。礼记·儒行:“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孔子家语·儒行》作“微辩”。
《國語辭典》:托讽(託諷)  拼音:tuō fèng
借他事以抒表己意。如:「这篇文章表面上是颂古,实则借古喻今,托讽时事。」
分類:寄托讽喻
《國語辭典》:笔谏(筆諫)  拼音:bǐ jiàn
借书法之理寄托讽谏。《旧唐书。卷一六五。列传。柳公绰》:「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宋。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二首之二:「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漢語大詞典》:向言(嚮言)
古籍所载的一种特异现象。嚮,通“ 响 ”。晋书·五行志中:“ 吴孙休 时, 乌程 人有得困病,及差,能以响言者,言於此而闻於彼。自其所听之,不觉其声之大也。自远听之,如人对言,不觉声之自远来也。声之所往,随其所向,远者所过十数里……言不从之咎也。”后用为建言讽喻而使在上者明察下情的典故。 清 钱谦益 《嚮言》诗序:“善听嚮言者,莫如圣人。有瞻言之圣人,言从作乂,而天下无嚮言之咎矣。”
《漢語大詞典》:怨句
(1).讽喻的诗句。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频蒙怨句刺弃遗,岂有閒官敢推引。”
(2).指抒写哀怨的诗词。 宋 陆游 《临江仙·离果州作》词:“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
《國語辭典》:书厨(書廚)  拼音:shū chú
1.藏书的匮子。
2.比喻学识渊博,博学强记的人。《宋史。卷三四七。列传。吴时》:「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3.讥讽读书多却不能灵活运用的人。《南齐书。卷三九。列传。陆澄》:「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漢語大詞典》:微讽(微諷)
微言劝谏;暗中讽喻。韩非子·内储说下:“ 吕仓 , 魏王 之臣也,而善於 秦 荆 ,微讽 秦 荆 令之攻 魏 ,因请行和以自重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昔 齐威 酣乐,而 淳于 説甘酒; 楚襄 讌集,而 宋玉 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 元 顾瑛 《至正十一年冬秉烛相对如梦寐》诗:“谈玄味妙理,謔笑杂微讽。”
《漢語大詞典》:风切(風切)
讽喻切责。 宋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隐逸门:“ 淮南小山 作《招隐》,极道山中穷苦之状,以风切遁世之士使无遐心,其旨深矣。”
分類:讽喻切责
《漢語大詞典》:讽兴(諷興)
借物起兴以讽喻。 唐 元稹 《授张籍秘书郎制》:“《传》云:‘王泽竭而诗不作。’又曰:‘采诗以观人风。’斯亦警予之一事也。以尔 籍 雅尚古文,不从流俗,切磨讽兴,有助政经。”
分類:起兴讽喻
《漢語大詞典》:讽劝(諷勸)
讽喻劝勉。后汉书·班固传上:“ 固 感前世 相如 、 寿王 、 东方 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 洛邑 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呼梦么》:“其家人忧之,请以 陆生 事演成《梦呼么》十有六折,以资讽劝。” 朱自清 《国文教学·论朗读》:“作者在清华大学一个集会里也试过 浑家先生 的《奉劝大爷》(二十五年二月三日《立报》),那是讽劝 胡汉民 先生的。”
分類:讽喻劝勉
《漢語大詞典》:讽论(諷論)
讽喻议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故知长於讽论,不及丽文也。”北史·恩幸传·和士开:“ 士开 见人将加刑戮,多所营救,既得免罪,即令讽论,责其珍宝,谓之赎命物。”
分類:讽喻议论
《漢語大詞典》:谐隐(諧隱)
犹言微言讽喻。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语智·郑涉》:“ 刘玄佐 镇 汴 ,尝以谗怒,欲杀军将 翟行恭 ,无敢辨者,处士 郑涉 能谐隐,见 玄佐 曰:‘闻 翟行恭 抵刑,愿付尸一观。’ 玄佐 怪之。对曰:‘尝闻枉死人面有异,一生未识,故借看耳。’ 玄佐 悟,乃免。”
分類:言讽讽喻
《漢語大詞典》:讽切(諷切)
讽喻切责。晋书·傅咸传:“ 咸 復与 骏 笺讽切之。 骏 意稍折,渐以不平。”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尹凤岐诗讽时事:“ 尹凤岐 先生在翰林,好作诗讽切时事。” 章炳麟 《〈革命军〉序》:“嗟乎!世皆嚚昧而不知话言,主文讽切,勿为动容。”
分類:讽喻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