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诽笑(誹笑)
讥笑。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而遵达至为不悦,縉绅靡然诽笑。”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若呼以本音,则羣然诽笑之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首有嘲神话者,总 希腊 、 埃及 、 印度 ,咸与诽笑。”
分類:讥笑
《漢語大詞典》:诮姗(誚姗)
讽刺;讥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戚友共誚姗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堪舆》:“既而辞去,以煤炭大书一火字於碑阴, 张 见之,誚姗不已。”
分類:讽刺讥笑
《國語辭典》:寒碜(寒磣)  拼音:hán chen
1.丑陋、难看。如:「那孩子虽然长得寒碜,心地却是十分善良。」
2.丢脸、不光彩。如:「全班就我一个人不及格,真寒碜。」也作「割碜」。
3.揭发他人短处,使其难堪。如:「自从那天被人寒碜了一顿,他的心里一直很难过。」也作「砢碜」。
《漢語大詞典》:贬笑(貶笑)
讥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王东亭 为 桓宣武 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甚敬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 谢 失仪,而神色自若,座上宾客即相贬笑。”
分類:讥笑
《漢語大詞典》:酱瓜儿(醬瓜兒)
(1).用酱腌制的瓜。
(2).讥笑。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呀,倒吃了他一个酱瓜儿!”
分類:讥笑腌制
《國語辭典》:取笑  拼音:qǔ xiào
1.招人讥笑。《新五代史。卷十五。唐明宗家人传。明宗子从荣传》:「文章非素习,必不能工,传于人口,徒取笑也。」
2.戏弄、开玩笑。《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老先生,此话也不过是他偶然取笑。」《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你来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漢語大詞典》:轻笑(輕笑)
轻蔑讥笑。新唐书·高固传:“然久在散位,数为儕类轻笑。”
分類:轻蔑讥笑
《國語辭典》:笑骂(笑罵)  拼音:xiào mà
1.讥笑与辱骂。如:「他任人笑骂,不予理会。」
2.边笑边骂,带有玩笑性质,非真心责骂。如:「对于朋友的调侃,他以笑骂置之。」
《國語辭典》:笑骂从汝(笑罵從汝)  拼音:xiào mà cóng rǔ
对于对方的讥笑辱骂无动于衷。《宋史。卷三二九。邓绾传》:「乡人在都者皆笑且骂,绾曰:『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漢語大詞典》:惊笑(驚笑)
惊讶讥笑。新唐书·魏元忠传:“故 汉 拜 韩信 ,举军惊笑; 蜀 用 魏延 ,羣臣觖望。”
分類:惊讶讥笑
《國語辭典》:嗤点(嗤點)  拼音:chī diǎn
嘲笑指摘。唐。杜甫 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一:「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漢語大詞典》:见讥(見譏)
被讥笑。《晋书·熊远传》:“有德而无力者退,修望而有助者进;称职以违俗见讥,虚资以从容见贵。” 明 刘基 《春秋明经·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新延厩》:“曾谓君国子民之道而若是乎?宜其见讥於君子矣!”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於大雅也。”
分類:讥笑
《國語辭典》:姗笑(姍笑)  拼音:shān xiào
讥笑、嘲笑。《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因矜其所习,自任私知,姗笑三代,荡灭古法。」《聊斋志异。卷一○。瑞云》:「闻者共姗笑之,而生情益笃。」
分類:讥笑嘲笑
《國語辭典》:暗笑  拼音:àn xiào
偷偷讥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奴自不曾与客官相会,只是前日门前见客官走来走去,见了我指手点脚的,我背地同妹妹暗笑。」《文明小史》第三六回:「读两句歇半天,那声音也低得很像是没有睡醒的光景,众人不禁暗笑。」
《國語辭典》:鄙笑  拼音:bǐ xiào
因轻视而讥笑对方。《新唐书。卷一○九。杨再思传》:「再思欣然,剪縠缀巾上,反披紫袍,为高丽舞,举动合节,满坐鄙笑。」
分類:轻视讥笑
《國語辭典》:嘲骂(嘲罵)  拼音:cháo mà
讥笑辱骂。宋。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