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认明(認明)
辨认清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各各认明了,领了回去。”《三侠五义》第八三回:“ 颜大人 吩咐将 马强 夫妻带在一旁,立刻带 马朝贤 上堂,叫他认明此冠并 郭氏 口供,连 马强 画的招俱各与他看了。” 鲁迅 《而已集·通信》:“照那时的形势看来,实在也足令认明了我的‘纸糊的假冠’的才子们生气。”
《國語辭典》:认生(認生)  拼音:rèn shēng
怕见陌生的人,多指儿童而言。
分類:陌生人
《國語辭典》:认同(認同)  拼音:rèn tóng
心理学上指个人在情感及认知上对某一个人或某一团体有正向的态度,因而愿意接受对方的想法、行为,及价值标准等,并加以仿效,使得个人与他人或团体更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
《漢語大詞典》:认状(認狀)
(1).认领失物的文书。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三回:“况且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东西,岂有不经官府、不递认状倒在强盗手中私自领回之理?”
(2).旧时擂台比武者所写的承认打死不论的文书。《隋唐演义》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乡贯、年庚,设个誓,要写在认状上,见得打死勿论。”
(3).见“ 认保状 ”。
《漢語大詞典》:认保状(認保狀)
保证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词理明通,且验其状貌端良者,取定数名,开明年貌籍贯,投具认保状。”亦省作“ 认状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佥粮里》:“于开报点僉时,须验其人相貌奸良,家道厚薄,并令该粮房及里甲等保结,方许投递认状。”
分類:保证书
《國語辭典》:认字(認字)  拼音:rèn zì
识字。《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老残正在客店里教环翠认字。」《红楼梦》第三回:「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
分類:识字
《漢語大詞典》:许认(許認)
同意、承认。 张孝若 《辛亥革命前后》第二节:“窃谓宜以此时顺天人之归,谢帝王之位,俯从羣愿,许认共和。”
分類:同意承认
《高级汉语词典》:认出  拼音:rèn chū
辨认出来
《國語辭典》:认义(認義)  拼音:rèn yì
结做亲人。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俺五百年前是一家,我有心认义他做个侄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不若你留了发,认义我老夫妇两个,做个孀居寡女,相伴终身,未为不可。」
分類:结义
《國語辭典》:认知(認知)  拼音:rèn zhī
个体知觉、记忆与运用讯息的历程,包括注意力、记忆、知识呈现、问题解决、决策、语言沟通等。
《国语辞典》:不认得(不认得)  拼音:bù rèn de
不晓得、不知道。《红楼梦》第四一回:「怨不得姑娘不认得,你们在这金门绣户的,如何认得木头!」
《國語辭典》:认罪(認罪)  拼音:rèn zuì
承认自己有罪。《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他既自己悔过认罪,你又追念先人,这都是好事。」《红楼梦》第三三回:「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國語辭典》:默认(默認)  拼音:mò rèn
心里已经承认,而不公开表示。如:「关于这件事,若你不答腔就表示你已经默认了。」
分類:承认
《国语辞典》:不认人(不认人)  拼音:bù rèn rén
不顾交情、不讲情面。《红楼梦》第一四回:「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韵府拾遗 震韵》:总认(总认)
文献通考周显德二年敕有冒佃逃户物业不纳租税者其本户归业之时不计年限并许总认
《漢語大詞典》:错认水(錯認水)
薄酒的谑称。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高主政 ﹞餽余一经酒,淡而有致,与 罗 家错认水无少异。”参见“ 错煮水 ”。
分類:薄酒谑称
《漢語大詞典》:错煮水(錯煮水)
薄酒的谑称。 宋 苏轼 《调谑编·巧对》:“ 东坡 在 黄州 时,尝赴 何秀才 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对以无名。 东坡 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又 潘长官 以 东坡 不能饮,每为设醴。 坡 笑曰:‘此必错煮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繫一葫芦。已倾 潘子 错煮水,更覔君家为甚酥。’”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雅浪·为甚酥错着水》引作“错着水”。
分類:薄酒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