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鲁认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鲁认(1566-1622),字公识,号锦溪。朝鲜王朝时期的武臣。咸平人。1592年在壬辰倭乱时,在权栗属下,参加了幸州、宜宁等地战斗。1597年丁酉再乱时,被日本人俘虏,后逃出来,到明朝的武夷书院讲授程朱学。1603年归国后及第武科。著有《锦溪日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五
刘谦吉,字认庵,江南山阳人。康熙甲辰进士,由中书历官山东提学道。有《讱庵诗钞》。
维基
刘谦吉(1623年—1709年),字六皆,号切庵,江苏省淮安县人,康熙二年癸卯科举人,康熙三年甲辰科进士,康熙二十七年由户部郎中任思南府知府。康熙三十三年为山东按察使司副使提调学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9—1682 【介绍】: 清江南昆山人,字子吉,号讱庵。叶方恒弟。顺治十六年进士,授编修。江南奏销案起,以欠赋一钱,罢官。后得复官。康熙间,历侍讲、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受命阅博学鸿儒试卷。官至刑部侍郎。卒谥文敏。有《读书斋偶存稿》、《叶文敏公集》、《独赏集》。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一
叶方蔼,字子吉,号认庵,昆山人。顺治己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加本部尚书。谥文敏。有《读书斋偶存稿》。
清诗别裁集
字子吉,江南昆山人。顺治己亥,赐进士第三人,官至礼部侍郎,加本部尚书,谥文敏。○文敏予告家居,有密陈其居乡不法者,上命抚臣察之,抚以乡评之实奏。上曰:“朕知其不如是也。”以文敏之盛德,为主上所深契,而谗犹不免,吁,可畏哉!卢雅雨云。
维基
叶方蔼(1629年—1682年),字子吉,号讱庵,江南昆山县(今昆山市)人,清朝官员。与徐元文同乡,顺治十六年(1659年)同榜进士,元文中状元,方霭为探花。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藉口“抗粮”,发生“江南奏销案”,叶方蔼被奸人徐宁宇告发,少缴了白银一釐,即一枚铜钱,即被降官,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不久授上林苑蕃育署丞。康熙十四年(1674年)迁国子监司业,再迁侍讲。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议撰修《明史》,特开博学鸿词科,叶方霭、张玉书任总裁。康熙二十年(1681年)任刑部右侍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卒。
《高级汉语词典》:认股权
指在一定期限内,依一定价格,向公司认购一定股数之权利
《漢語大詞典》:认得破(認得破)
方言。看得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有银钱须要认得破,不可分尔我。”
分類:方言
《漢語大詞典》:拷认(拷認)
犹言屈打成招。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遴捕役》:“毋因疑似以拷认蒙其寃。”
分類:屈打成招
《漢語大詞典》:简认(簡認)
检查辨认。《水浒传》第一○三回:“众人在营后墙外照着血污衣服,细细简认,件件都是 王庆 的。”
分類:检查辨认
《分类字锦》:见多遥认(见多遥认)
吴融 书怀诗 见多邻犬遥相认,来惯幽禽近不惊。
分类:
《漢語大詞典》:买认(買認)
出钱买嘱他人认罪。 明 海瑞 《邵守愚人命参语》:“况 邵守正 亲兄弟 邵守中 、 守和 男 邵太礼 ,与 守愚 等係同宗兄弟,住址相邻,耳目切近,询访三年,杳无可据,则计供买认之情似虚。”
《漢語大詞典》:谬认(謬認)
误认。 民意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 梁氏 谬认吾人所主张者为即井田之法。”
分類:误认
《国语辞典》: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拼音:lǐ xìng rèn shì
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感觉资料,经过思考、分析所形成的概念和判断。
《國語辭典》:六亲不认(六親不認)  拼音:liù qīn bù rèn
六亲,泛指所有亲属。六亲不认形容不留情面或不讲情义。如:「他发财了,却六亲不认,刻薄寡恩!」
认贼为子
【佛学大辞典】
(譬喻)认自家之妄想,为真正之悟见,以是譬之。楞严经一曰:「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圆觉经曰:「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俗语佛源】
认盗贼作儿子。如《圆觉经》卷下:「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佛家用以譬喻人本性昏昧,以妄见为真觉。又如《楞严经》卷一:「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无常,故受轮转。」后亦泛指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宋·朱熹《答陈同甫书》:「今不讲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断千故之是非,宜其指铁为金,认贼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常正)
认名认体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宗)
二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与法性宗也。此为大乘之宗别,华严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义,故名法相宗。如深密经唯识论之所明是也。华严之大乘始教,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当之。二、法性宗,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说之万法,而显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经,四论等之所明是也。华严宗五教中之终教已上,天台之四教中别圆二教,八宗中之三论宗当之。在竺土称为龙树天亲之二宗,中观瑜伽之二宗,护法戒贤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无相大乘者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空宗与性宗。此于相宗之外,又于性宗中分别者也。就经论上而言,则般若经四论已上,就八宗上而言。则三论已上,均显寂灭之真性,宜统名性宗,然此中以阳破诸相为主,而阴显真性,直有显示真性之二门,即遮诠与表诠之相违,前者名空宗,后者正名性宗。以之料简八宗,则三论之一宗,正为空宗,天台以上为性宗也。就经论言之。则于般若经四论等,破诸法,而显如实际,实相等之真性者,是空宗也。楞伽经起信论等之初显示如来藏,而说真妄和合之缘起者,是性宗也。此法性宗在竺土尚未开扬,梁朝真谛三藏译摄论起信论等,开摄论宗,由是始阐明之。华严之宗密,于原人论判大乘,一曰大乘法相教,二曰大乘破相教,三曰一乘显性教,禅源都序谓。一曰密意依性说相教,二曰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曰显示真心即性教。其第一与第二、第三,即为相性二宗之判别,第二与第三,即空性二宗也。然空性二宗之判别,殊为不易,古来禅家讲经家,往往混同之,动辄以遮诠之破相为深,表诠之显性为浅。宗镜录三十四,举十异以判空性之二宗:一、法义真俗异。空宗未显真性,仅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也。此诸法。以无为无相无生无灭为义,义是真谛也。性宗以一真之性为法。以空有等种种之差别为义。二、心性二名异。空宗目诸法之本原为性。性宗多目诸法之本原为心。三、性宗二体异。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虚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性字虽同而体异也。四、真智真知异。空宗以分别为知。以无分别为智。知浅而智深。性宗以能證圣理之妙慧为智。以兼有理智而通凡圣之真性者为知。知通而智局。五、有我无我异。空宗以有我为妄。以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以有我为真。六、遮诠表诠异。遮谓遣其所非。表者显其所觉。又遮为拣却诸馀。表乃直示当体。今时之人。均以遮言为深,表言为浅。故专重非心非佛无为无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以遮非之词为妙。不欲亲自證认法体也。七、认名认体异。空宗对于初学及浅机之人,只示以名。性宗对于久学及上根之人,忘言而认体。设有人问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曰是心。是举名而答也。愚者认名而不加推求。智者应问何者是心,考徵其体也?答云知即是心,指其体也。八,二谛三谛异。空宗住有真俗二谛。性宗总有三谛。以缘起之诸法为俗谛。以缘起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以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九,三性空有异。空宗之有,即遍计依他之二性空,即圆成实性也。性宗,三性皆具空有之义。遍计即情有理无。依他即性有相无。圆成即情无理有。十,佛海空有异。空宗谓佛,以空为德。以无少法者为菩提。性宗谓一切诸佛之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相好无尽也。性自本有,不待机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字部本)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龙树提婆宗〕,龙树即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也,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号法性宗。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梵语提婆,华言天。即龙树弟子,禀承其道,传流于世,是为龙树提婆宗。(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二、无著天亲宗〕,翻译名义引三藏传云:无著夜升睹史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等论,专弘一切法相,号法相宗。天亲乃无著之弟,相继其道,传流于世,是为无著天亲宗。(梵语睹史,又云兜率,华言知足。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迷头认影
【俗语佛源】
这是《楞严经》里所说的宝罗城狂人演若达多的一则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演若达多是个从来不爱梳洗的人,蓬头垢面。古代没有镜子,他也无法认识自己的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边喝水,河水清澈见底,当他俯下身子的时候,看见水里有一蓬头垢面、狰狞可怕的影像,演若达多转身就跑,逢人便说:河里有一鬼魅,是如何如何的形象。他哪里知道,水里的「鬼魅」便是他自己的「尊容」。故事用以比喻迷失本性,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说:「诸祖相继,至于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言,岂不是先圣方便之道?自是当人不信,却自迷头认影,奔逐狂途,致使,流浪生死。」同书卷六说:「不识家珍,迷头认影。」后来用「迷头认影」形容十分糊涂。(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