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引服  拼音:yǐn fú
自诬而服罪。《资治通鉴。卷一○○。晋纪二十二。穆帝升平二年》:「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
分類:认罪服罪
《国语辞典》:干伏  拼音:gān fú
甘心招供、认罪。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屈死的干伏罪名儿改。」也作「甘伏」。
《漢語大詞典》:承招
认罪招供。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再教把妇人拶指,要她承招, 刘氏 ……怎敢抵赖?拶指套上,便承认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欵犯》:“如重罪之欵不肯承招,必须以夹棍吓之。”
分類:认罪招供
《漢語大詞典》:承引
招认罪行。魏书·刑罚志:“或拷不承引,依证而科;或有私嫌,强逼成罪。”《唐律·断狱一·讯囚察辞理》:“若赃状露脸,理不可疑,虽不承引,据状断之。”
《漢語大詞典》:辞服(辭服)
服罪;认罪屈服。汉书·王尊传:“春正月, 美阳 女子告假子不孝,曰:‘儿常以我为妻,妒笞我。’ 尊 闻之,遣吏收捕验问,辞服。”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 巡 死而 远 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元年:“戊午,三省言究治前皇城使 张士良 辞服。”
《國語辭典》:伏状(伏狀)  拼音:fú zhuàng
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也作「招伏」、「招状」。
《漢語大詞典》:服词(服詞)
承认罪责之词。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 立 奏言:‘呪诅谋反,大逆无道。’责问 冯太后 ,无服词。”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作“服辞”。
《漢語大詞典》:伏引
谓服罪,认罪。魏书·李崇传:“ 崇 摄 庆宾 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他尸?’ 庆宾 伏引。”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準律当死。”
分類:服罪认罪
《漢語大詞典》:承抵
认罪抵命。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可不道一言既出,便有駟马难追,已招伏,怎改易,要承抵。”
分類:认罪抵命
《国语辞典》:觳觫伏罪  拼音:hú sù fú zuì
惶恐的认罪。《东周列国志》第五二回:「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觳觫伏罪之语。」
分类:惶恐认罪
《国语辞典》:俛首自招  拼音:fǔ shǒu zì zhāo
低头招认罪行。如:「禁不住检察官再三地盘问,他终于俛首自招。」
《国语辞典》:引颈受戮(引颈受戮)  拼音:yǐn jǐng shòu lù
伸长脖子等著被杀。指认罪就死,不作抵抗。《封神演义》第三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颈受戮,乃敢拒敌大兵!」
《国语辞典》:引颈受死(引颈受死)  拼音:yǐn jǐng shòu sǐ
伸长脖子领死。指认罪就死,不作抵抗。《西游记》第三五回:「赶早儿一个个引颈受死,雪我姐家之仇!」
《国语辞典》:低头受缚(低头受缚)  拼音:dī tóu shòu fú
低著头接受缚绑。指认罪就缚。宋。程珌《洺水集。卷十八。余知县》:「若夫采薇于山,缗鱼于泉;读书弹琴,以歌咏先王之遗风。顾安用低头受缚,举头愧野人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时裴安卿便是重世的的召父,再生来的杜母,也只得低头受缚。」
《國語辭典》:服辩(服辯)  拼音:fú biàn
认罪状、悔过书。《清会典事例。卷八五二。刑部。刑律断狱。狱囚取服辩》:「凡狱囚徒流死罪,各唤囚及其家属,具告所断罪名,仍取服辩文状,若不服者,听其自理,更为详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