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校计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明度五十校计经之略名。
(经名)明度五十校计经之略名。
六七能遍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宗谓识中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识对一切之法境,于我法起执。其他前五识及第八识,无我法二执,无能遍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术语)唯识宗谓识中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而起我执,第六识对一切之法境,于我法起执。其他前五识及第八识,无我法二执,无能遍计之义云。护法之说也。
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属于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定为涅槃,又计为无色界之最顶非想非非想处为涅槃之外道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以二界有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心沈没处,谓之穷理。」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属于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定为涅槃,又计为无色界之最顶非想非非想处为涅槃之外道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以二界有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心沈没处,谓之穷理。」
忙莽计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参见:忙莽鸡金刚)。
(菩萨)(参见:忙莽鸡金刚)。
所遍计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计所执性之法,遍计于我法之遍计心,故云所遍计。
【佛学常见辞汇】
所普遍计度的法。
(术语)遍计所执性之法,遍计于我法之遍计心,故云所遍计。
【佛学常见辞汇】
所普遍计度的法。
乌婆计设尼童子
【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文殊菩萨之左第二位。乌婆者亚之义,即亚于端严(计设尼)之意也。八大童子之一。主文殊能施之德。为童子形,三髻,黄色,右手持独股戟,左手竖大头小三指,馀指屈,当胸,坐于赤莲。
(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文殊菩萨之左第二位。乌婆者亚之义,即亚于端严(计设尼)之意也。八大童子之一。主文殊能施之德。为童子形,三髻,黄色,右手持独股戟,左手竖大头小三指,馀指屈,当胸,坐于赤莲。
能遍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所遍计而言。六七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实法,名为能遍计。所计之法,谓为所遍计。
(术语)对所遍计而言。六七二识。遍计度诸法而执实法,名为能遍计。所计之法,谓为所遍计。
遍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妄情,遍计度诸法也。唯识论八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计度一切的事物。
(术语)凡夫之妄情,遍计度诸法也。唯识论八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计度一切的事物。
达磨计都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Dharmaketa%,译曰法幢佛。见文殊师利宝藏经。
(佛名)Dharmaketa%,译曰法幢佛。见文殊师利宝藏经。
遍计所执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性之一。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名为遍计。以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执无法为法,恰如暗中谬绳为蛇。是名为遍计所执性。此所执性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参见:三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三性之一。(参见:三性)
(术语)三性之一。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名为遍计。以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执无法为法,恰如暗中谬绳为蛇。是名为遍计所执性。此所执性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参见:三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三性之一。(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遍计所起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谓依第六意识之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等无实事之诸色相也。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于诸识所变影像,及第六识所缘三世境界,空华水月等,悉生计著,是名遍计所起色。(第六识者,即意识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术语)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谓依第六意识之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等无实事之诸色相也。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于诸识所变影像,及第六识所缘三世境界,空华水月等,悉生计著,是名遍计所起色。(第六识者,即意识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萨罗计
【佛学大辞典】
(饮食)Sarki,最胜王经三十二香味之一。译曰叱脂。
(饮食)Sarki,最胜王经三十二香味之一。译曰叱脂。
转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计者,计度分别也,计度分别所立之宗义,谓之计。若为他所难,更变其宗义,名为转计。
(术语)计者,计度分别也,计度分别所立之宗义,谓之计。若为他所难,更变其宗义,名为转计。
罗怛囊计度
【佛学大辞典】
(佛名)Ratnaketu,佛名。译曰宝幢。见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佛名)Ratnaketu,佛名。译曰宝幢。见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观遍计所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