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64,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上计
财计
非计
计度
奇计
漕计
奸计
共计
久计
计策
计口
数计
总计
自计
计数
《國語辭典》:上计(上計)  拼音:shàng jì
1.最好的计策。《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2.汉制,每届年终,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将全年人口、钱、粮、贼、狱讼等事项,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漢語大詞典》:财计(財計)
(1).财货。计,登记财物的簿册。后汉书·贾琮传:“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輒復求见迁代,故吏民怨叛。”
(2).指理财之事。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史宅之 以签书枢密院事领财计。” 元 柳贯 《送钱子仁赴江山税官》诗:“宦途所歷多夷险,财计於今重翕张。”
《國語辭典》:非计(非計)  拼音:fēi jì
不是很好的办法。三国蜀。诸葛亮 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分類:良策失策
《高级汉语词典》:计度
安排生活用度
《国语辞典》:奇计(奇计)  拼音:qí jì
令人料想不到的计谋。《汉书。卷四○。张良传》:「良从上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假若有人恃强,他便出奇计以胜之。」
《漢語大詞典》:漕计(漕計)
指漕运总量。 宋 叶适 《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林公墓志铭》:“免 赣州 科罚,罢 龙南 、 安远 折变,减 兴国 、 淮 衣绢, 南安 圣节银,及水潦州县窠名之在漕司者皆除之,岁损数万,而漕计犹增於旧。”
分類:漕运总量
《國語辭典》:奸计(奸計)  拼音:jiān jì
奸险的计谋。《前汉书平话。卷上》:「陈豨足智多谋,若便用兵,不知地面,恐落反贼奸计。」《三国演义》第七七回:「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國語辭典》:共计(共計)  拼音:gòng jì
总和、总共。《儒林外史》第九回:「亏空何项银两,共计多少,本人有功名没功名,都查明白了来说。」
《漢語大詞典》:久计(久計)
长久的打算。 宋 苏轼 《与程正辅》:“某凡百如昨,北徙已絶望,作久计矣。”《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今夕当归舍中,谋为久计。”
分類:长久打算
《国语辞典》:计策(计策)  拼音:jì cè
因应情势发展而拟订的策略。《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吾等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去图见成,岂不可恨!」
《高级汉语词典》:计口
按人口计算
分类:计口
《漢語大詞典》:数计(數計)
以数字来计算。《汉书·贾捐之传》“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唐 颜师古 注:“校谓数计也。” 宋 梅尧臣 《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诗:“惟时有才彦,数计等 桑羊 。” 李可染 《国画大家白石老人》:“他数十年来作画之多,真是难以数计。”
《國語辭典》:总计(總計)  拼音:zǒng jì
统括计算。如:「各界代表总计有五万馀人出席大会。」
《漢語大詞典》:自计(自計)
犹自忖。自己估量。孔丛子·巡狩:“今子自计,必不能行。”后汉书·公孙瓒传:“自计必无全,乃悉縊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 宋 陆游 《农家叹》诗:“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明 宋濂 《故王母何夫人墓铭》:“大父为夫人择配,环视诸弟子,心自计曰:无有出 王禕 右者。”
《分类字锦》:计数(计数)
数术记遗计数既舍数术宜从心计注言舍数术者谓不用算筹宜以心计之或问曰今有大水不知广狭欲不用算筹度而知之假令于水北度之者在水北置三表令南北相直各相去一丈人在中表之北平直相望北水岸令三相直即记南表相望相直之处其中表人目望处亦记之又从中相望处直望水南岸三相直看南表相直之处亦记之取南表二记之处高下以等北表点记之还从中表前望之所北望之北表下记三相直之处即河北岸也又望上记三相直之处即河南岸中间则水广狭也或曰今有长竿一枚不知高下既不用筹算云何计而知之荅曰取竿之影任其长短画地记之假令手中有三尺之物亦竖之取杖下之影长短以量竿影得矣
分类:计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