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将在谋不在勇(将在谋不在勇)  拼音:jiàng zài móu bù zài yǒng
将领率兵作战,著重在以计谋制敌,不是专靠勇猛强悍。比喻做事情要深思熟虑,不可一味横闯蛮干。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可不道将在谋不在勇。哎,只你个英也波雄,枉用功。」
《国语辞典》:心生一计(心生一计)  拼音:xīn shēng yī jì
心中忽然想到一个计谋。《三国演义》第一回:「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一时没有主意……,心生一计,将裹脚解下来,自己缚在树上。」
《国语辞典》:万全之计(万全之计)  拼音:wàn quán zhī jì
策划周密而安全的计谋。《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传》「以为治中从事」句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孤以仲谋所防在此,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若渡江赴宴,就于饮酒席中间,以礼取索荆州,如还,此为万全之计。」也作「万全之策」。
《国语辞典》:诈谋奇计(诈谋奇计)  拼音:zhà móu qí jì
诡诈,出人意料之外的计谋。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一○。韩信之幸》:「有报成安君不用诈谋奇计,而广武君之说不行,信于是欣然大喜。」
《国语辞典》:忠言嘉谟(忠言嘉谟)  拼音:zhōng yán jiā mó
忠恳的言论,卓越的计谋。宋。苏轼〈醉白堂记〉:「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宋。陈亮〈谢何正言启〉:「举一世之端人正士,莫之或先;合二百年之忠言嘉谟,于斯并建。」也作「忠言奇谋」。
《国语辞典》:忠言奇谋(忠言奇谋)  拼音:zhōng yán qí móu
忠恳的谏言,出众的计谋。《后汉书。卷二七。王良传》:「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也作「忠言嘉谟」。
《国语辞典》:招式  拼音:zhāo shì
1.武术上的动作。如:「看他耍了一套螳螂拳的招式,真是虎虎生风!」也作「招数」。
2.方法、计谋。如:「你还有什么招式?尽管使出来。」也作「招数」、「著数」。
《国语辞典》:高著儿(高著儿)  拼音:gāo zhāo ér
好办法、好计谋。也作「高招」、「高作」。
《国语辞典》:倒宅计(倒宅计)  拼音:dǎo zhái jì
倒宅,搬家、换房子。倒宅计指为了某些原因而用搬家以避人跟寻的计谋。元。石君宝《曲江池》:「早把倒宅计安排定,只为些蝇头微利,蹬脱了我锦片前程。」也作「倒寨计」。
《国语辞典》:毒招  拼音:dú zhāo
阴毒的计谋或手段。如:「他实在太狠了,居然设这种毒招害人。」也作「毒著」。
分类:阴毒计谋
《国语辞典》:百计千谋(百计千谋)  拼音:bǎi jì qiān móu
一切能想到的计谋。如:「他用尽百计千谋,终于获得美人芳心。」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据著他全忠尽孝真良将,怎肯做背义忘恩那死囚,乾费了百计千谋。」
分类:想到计谋
《国语辞典》:白费心思(白费心思)  拼音:bái fèi xīn sī
花了不少气力动脑筋,甚至使出计谋,却无效果。如:「事情已成定局,你别再白费心思了。」
《国语辞典》:持久之计(持久之计)  拼音:chí jiǔ zhī jì
可以维持长久的打算或计谋。《三国志。卷三七。蜀书。法正传》:「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资治通鉴。卷一○五。晋纪二十七。孝武帝太元八年》:「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国语辞典》:出谋献策(出谋献策)  拼音:chū móu xiàn cè
提出计谋,献出对策。如:「他擅长出谋献策,不愧是一个好军师。」
《漢語大詞典》:多方百计(多方百計)
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计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一言之不入,再哀之,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计以求之,总必达目的而后已。” 郭沫若 《文艺论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年青人最富于反抗性……对于父母长辈无谓的压抑,更于无意识之间,或在潜意识之下,生出一种反抗心:多方百计思有以满足其性的要求。”参见“ 千方百计 ”。
《國語辭典》:千方百计(千方百計)  拼音:qiān fāng bǎi jì
费尽心机,想尽一切办法、计谋。《红楼梦》第六七回:「这里老太太们为姑娘的病体,千方百计请好大夫配药诊治,也是为姑娘的病好。」《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我好容易千方百计的凑了这些银子来践你的前约,把银子交给你,自己去采办罢。」也作「百计千方」、「千方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