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驯警(馴警)
驯顺而又警觉。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今朝廷午门立仗及乘舆卤簿皆用象,不独取以壮观,以其性亦驯警,不类它兽也。”
分類:驯顺警觉
《国语辞典》:警心涤虑(警心涤虑)  拼音:jǐng xīn dí lǜ
使内心清明警觉,消除杂念。《清史稿。卷二六九。明珠传》:「至于紧要员缺,特令会同推举,原期得人,亦欲令被举者警心涤虑,恐致累及举者,而贪黩匪类,往往败露。」
《国语辞典》:台湾犬(台湾犬)  拼音:tái wān quǎn
台湾土产的狗种。体型不大,警觉犀利。以忠心、强悍的特性著名于世。
《漢語大詞典》: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水浒传》第六八回:“ 宋江 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有一天,冤家路窄,这一位守备……在马路上大声叫‘东洋车’。被他看见了,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亦作“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漢語大詞典》:雠人相见,分外眼明(讎人相見,分外眼明)
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看见了这廝,便好道‘讎人相见,分外眼明’,向厅前揪撏摑打。”《水浒传》第三回:“ 史进 见了大怒。讐人相见,分外眼明。” 清 李渔 《比目鱼·偕亡》:“远远望见那姓 钱 的来了,自古道‘讐人相见,分外眼明’,且看他如何相待。”
《國語辭典》:触目警心(觸目警心)  拼音:chù mù jǐng xīn
眼睛所见,令人心存警惕。《野叟曝言》第一一回:「如今也不上岸了,就随船回去,还打帐带了师兄棺木,一来触目警心,免得再萌邪念;二来也了我二人十年来相处的情分。」《黄绣球》第一六回:「我这楼上,预备将来给学生们住宿,就又用了陆机『志士多苦心』的一句诗,题了这三字,好叫他们触目警心。」
分類:心中警觉
《漢語大詞典》:警惺
警觉醒悟。《“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 北京 学生激於爱国热诚,致有意外行动; 蔡孑民 先生辞职,学生如失所归,相继罢课。兹事体大,举国警惺。”
《國語辭典》:麻痹大意(麻痺大意)  拼音:má bì dà yì
比喻缺少警觉,粗心不谨慎。如:「这件事需处处小心周到,不可麻痹大意。」
警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警醒心之惛沈也。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警觉。」宝箧印陀罗尼经曰:「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悉皆警觉一切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