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惩示(懲示)
警告。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以肉刑代其死,则亦足以惩示凶人。”
分類:警告
《漢語大詞典》:警头(警頭)
警告;警戒。头,助词。 明 无名氏 《鱼篮记》第三折:“着 张无尽 见个警头,他必然回心向善也。”
《國語辭典》:弹指(彈指)  拼音:tán zhǐ
1.捻弹手指作声。用以表示欢喜、许诺、警告等。原为印度风俗。后亦用来表示情绪激动。《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顺帝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旧唐书。卷九一。敬晖传》:「晖等既失政柄,受制于三思,晖每推床嗟惋,或弹指出血。」
2.比喻很短暂的时间。宋。普润大师《翻译名义集。时分。怛刹那》:「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3.比喻时间过的很快。《儒林外史》第一回:「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著实明白了。」
4.比喻轻易、容易。《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却说周瑜、鲁肃回寨,肃曰:『都督如何亦许玄德取南郡?』瑜曰:『吾弹指可得南郡,落得虚做人情。』」
《國語辭典》:桴鼓  拼音:fú gǔ
1.战鼓。古代作战以桴击鼓进军。《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贼闻皆惮之,桴鼓不鸣。」唐。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从容自使边尘静,谈笑不闻桴鼓声。」
2.鼓槌与鼓。比喻相应。语本《韩非子。功名》:「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
《漢語大詞典》:桴鼓相应(桴鼓相應)
以鼓槌击鼓,鼓即发声。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由是言之,则企业家果为国民经济之中坚,而企业之荣悴,与国民经济全体之荣悴,诚有桴鼓相应而丝毫无忒者,盖甚明也。”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这些团体和三厅的工作是能够桴鼓相应的。”
《國語辭典》:告戒  拼音:gào jiè
劝告申戒。《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也作「告诫」、「诰诫」。
《漢語大詞典》:谴告(譴告)
谴责警告。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乃者暴风迅疾,殆必有异,上天不言,以灾异谴告。” 明 杨涟 《劾魏忠贤疏》:“天祚圣明,屡行谴告,去年以荧惑守斗告,今年以长日风霾告。”
分類:谴责警告
《國語辭典》:警世  拼音:jǐng shì
警戒世人。如:「此肺腑之言,足以警世。」
分類:警告世人
《國語辭典》:示警  拼音:shì jǐng
紧急情况下,以信号或动作使人注意,以示警告。如:「警察对违规集会群众举牌示警。」《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陛下飞龙在天,故天意以食龙示警。」《花月痕》第四六回:「何况天象示警于上,人事舛迕于下,而内阁大臣,尤循常袭故,旅进旅退于唯唯喏喏之间!」
《漢語大詞典》:豫戒
(1).谓预先有所防备。管子·轻重乙:“至於山诸侯之国,则敛蔬藏菜,此之谓豫戒。”
(2).事先警备。韩非子·南面:“説在 商君 之内外而铁殳,重盾而豫戒也。”
(3).事先警告、告诫。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比复豫戒春闈,以论策定去取,经赋定高下。”
《漢語大詞典》:警诫(警誡)
警告劝戒。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时 妙吉祥菩萨 知而惜焉,欲相警诫,乃弹指悟之。”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是时君臣宴乐,相为警诫,犹有二代之风。” 缪敏 《回忆五四时期的方志敏同志》:“我们是来查 日 货的,你这烟是 日本 货,不能卖了,你们交出来,我们烧毁它,以示警诫!”
《漢語大詞典》:时儆(時儆)
适时的警告。
分類:适时警告
《漢語大詞典》:哨声
由口哨或犹如口哨发出的(警告或召唤的)声音。例如:他所有的追随者都等着他的哨声。
一种像口哨或汽笛声般的声音。例如:翅翼震动的哨声。
《漢語大詞典》:咎戒
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后汉书·蔡邕传:“圣朝既自约厉,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
《漢語大詞典》:尾灯
装在车辆后面的、通常为红色的灯,主要指汽车后面用作对尾随车辆警告的红灯
在船尾显示的白色航行灯
装于汽车尾部的灯,汽车倒退时即开启照亮汽车后面的路面
《国语辞典》:鸣枪(鸣枪)  拼音:míng qiāng
使枪枝发出声响,用以警告或提醒。如:「鸣枪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