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9,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言端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蹄
言断
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成办诸事真言
佛言量
佛眼真言
佛部真言
表义名言
表义名言种子
金言
金刚语言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佛类词典(续上)
言说法身言端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言蹄
言断
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成办诸事真言
佛言量
佛眼真言
佛部真言
表义名言
表义名言种子
金言
金刚语言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言说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三藏法数】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术语)二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三藏法数】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言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以空之一言示不空非不空也。总为圆教之言诠。(参见:三谛)
(术语)如以空之一言示不空非不空也。总为圆教之言诠。(参见:三谛)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言蹄
【佛学大辞典】
(譬喻)蹄者罤也。罤者网兔之具。以譬言语之诠义理。作蹄者误也。唯识述记序曰:「息诠辨于言蹄之外。」起信论义记上曰:「绝言象于筌蹄。」
(譬喻)蹄者罤也。罤者网兔之具。以譬言语之诠义理。作蹄者误也。唯识述记序曰:「息诠辨于言蹄之外。」起信论义记上曰:「绝言象于筌蹄。」
言断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语道断之略。二教论上曰:「言断心灭。」
(杂语)言语道断之略。二教论上曰:「言断心灭。」
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五种护磨法中总称增益法,成就延命法自他福寿诸愿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或有扇多S/a%nta(是寂义),微戍陀Vis/uddha(是清净义)等字,当知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真言)五种护磨法中总称增益法,成就延命法自他福寿诸愿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或有扇多S/a%nta(是寂义),微戍陀Vis/uddha(是清净义)等字,当知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成办诸事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不动真言也。大日经疏四曰:「用成办诸事真言,加持五宝五谷五药安置其中。」【又】以降三世真言为成办诸事真言。大日经疏五曰:「于下方西北隅际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中略)此亦是成办诸事真言也。」
(真言)不动真言也。大日经疏四曰:「用成办诸事真言,加持五宝五谷五药安置其中。」【又】以降三世真言为成办诸事真言。大日经疏五曰:「于下方西北隅际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中略)此亦是成办诸事真言也。」
佛言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圣教量。以佛之圣语为定量,而决是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圣教量,即以佛神圣的言语作标准而决定是非。
(术语)又云圣教量。以佛之圣语为定量,而决是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圣教量,即以佛神圣的言语作标准而决定是非。
佛眼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佛眼尊之陀罗尼也。出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
(真言)佛眼尊之陀罗尼也。出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
佛部真言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所说之神咒也。
(术语)诸佛所说之神咒也。
表义名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显境名言而言。名句文也。名句文诸诠表义理,故名为名言。
(术语)对于显境名言而言。名句文也。名句文诸诠表义理,故名为名言。
表义名言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境名言种子之对。谓名言种子中,由自他之名言,显色心诸法之体,于心前变现其相分,而薰习其种子于第八识之自体者也。即自一切诸法之语言音声等名言传而薰习之种子也。
(术语)显境名言种子之对。谓名言种子中,由自他之名言,显色心诸法之体,于心前变现其相分,而薰习其种子于第八识之自体者也。即自一切诸法之语言音声等名言传而薰习之种子也。
金言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世尊之言语,云金言。大法炬陀罗尼经九曰:「即是世尊金言教诲。」梁僧传(经师论)曰:「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上曰:「龙猛位登极喜,应非金言。」
(杂语)世尊之言语,云金言。大法炬陀罗尼经九曰:「即是世尊金言教诲。」梁僧传(经师论)曰:「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上曰:「龙猛位登极喜,应非金言。」
金刚语言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不出声而默诵经文也。摄真实经下曰:「持真言时,住心凝寂,口习真言,唯自耳闻勿令他解。心中观想一一梵字,了了分别,无令错谬。持习之时不迟不速,是即名为金刚语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不出声的默诵经文。
(杂语)不出声而默诵经文也。摄真实经下曰:「持真言时,住心凝寂,口习真言,唯自耳闻勿令他解。心中观想一一梵字,了了分别,无令错谬。持习之时不迟不速,是即名为金刚语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不出声的默诵经文。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师利菩萨秘密心真言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字文殊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五字文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