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07,分18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典故(续上)
范汪言
万言策
封人言君母
片言悟主
谷永直言(又作:谷永言事)
罕言命
仲言丽藻
化儿
三言成虎
口不能言臆对
蒯通言
玄言节叔宝
王言綍
片言酬凿齿
能言陆贾
典故
范汪言

相关人物
范汪


《晋书》卷七十五〈范汪列传〉~982~
弱冠,至京师,属苏峻作难,王师败绩,汪乃遁逃西归。庾亮、温峤屯兵寻阳,时行李断绝,莫知峻之虚实,咸恐贼强,未敢轻进。及汪至,峤等访之,汪曰:「贼政令不一,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峤深纳之。是日,护军、平南二府礼命交至,始解褐,参护军事。贼平,赐爵都乡侯。复为庾亮平西参军,从讨郭默,进爵亭侯。辟司空郗鉴掾,除宛陵令。复参亮征西军事,转州别驾。汪为亮佐吏十有馀年,甚相钦待。转鹰扬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徵拜中书侍郎。

例句

上国已留虞寄命,中朝应听范汪言。 罗隐 送光禄崔卿赴阙

典故
刘蕡未第
 
万言策
 
蕡终不第

相关人物
刘蕡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列传下·刘蕡〉~5064~
刘蕡字去华,昌平人。父勉。蕡宝历二年进士擢第。博学善属文,尤精左氏春秋。与朋友交,好谈王霸大略,耿介嫉恶,言及世务,慨然有澄清之志。自元和末,阍寺权盛,握兵宫闱,横制天下,天子废立,由其可否,干挠庶政。当时目为南北司,爱恶相攻,有同水火。蕡草泽中居常愤惋。文宗即位,恭俭求理,大和二年策试贤良曰:……时对策者百馀人,所对止循常务,唯蕡切论黄门太横,将危宗社。对曰:……是岁,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餗、库部郎中庞严为考策官,三人者,时之文士也,睹蕡条对,叹服嗟悒,以为汉之晁、董,无以过之。言论激切,士林感动。时登科者二十二人,而中官当途,考官不敢留蕡在籍中,物论喧然不平之。守道正人,传读其文,至有相对垂泣者。谏官御史,扼腕愤发,而执政之臣,从而弭之,以避黄门之怨。唯登科人李合谓人曰:「刘蕡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请以所授官让蕡,事虽不行,人士多之。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孺镇襄阳,辟为从事,待如师友。位终使府御史。
典故
封人言君母
 
幸今有母可遗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隐公·传元年〉~57~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典故  
片言悟主

相关人物
车千秋


《汉书》卷六十六《车千秋传》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至前,千秋长八尺馀,体貌甚丽,武帝见而说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后汉使者至匈奴,单于问曰:「闻汉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者曰:「以上书言事故。」单于曰:「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使者还,道单于语。武帝以为辱命,欲下之吏。良久,乃贳之。

例句

岘首风烟看未足,便应重拜富民侯。 刘禹锡 奉和裴侍中将赴汉南留别座上诸公

兹亭有殊致,经始富人侯。 李夷简 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

典故
谷永直言
 
谷永言事

相关人物
谷永


《汉书》卷八十五《谷永传》
成帝性宽而好文辞,又久无继嗣,数为微行,多近幸小臣,赵、李从微贱专宠,皆皇太后与诸舅夙夜所常忧。至亲难数言,故推永等使因天变而切谏,劝上纳用之。永自知有内应,展意无所依违,每言事辄见答礼。……官、京氏易最密,故善言灾异,前后所上四十馀事,略相反覆,专攻上身与后宫而已。党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亲信也。

例句

谷水直言身不顾,郤诜高第转名香。 韩翃 别泛水县尉

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典故
罕言命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子罕》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例句

吾师罕言命,感激潜伤思。 鲍溶 秋思

典故
仲言丽藻
 
何逊

相关人物
何逊

参考典故
何范


《梁书》卷四十九《何逊传》
「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人也。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祖翼,员外郎。父询,齐太尉中兵参军。……逊八岁能赋诗。……初,逊文章与刘孝绰并见重于世,世谓之『何刘』。世祖著论论之云:『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

例句

不如何逊无佳句,若比冯唐是壮年。 张乔 省中偶作

酒边旧侣真何逊,云里新声是莫愁。 曹松 陪湖南李中丞宴隐溪

定知何逊缘联句,每到城东忆范云。 李商隐 送王十三校书分司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李商隐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之二

仲言多丽藻,晚水独芙蓉。 耿湋 晚秋宿裴员外寺院(得逢字)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 赵嘏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

不如何逊无佳句,若比冯唐是壮年。 郑谷 省中偶作

何逊兰休握,陶潜柳正垂。 郑谷 送水部张郎中彦回宰洛阳

典故 
小儿戏弄
 
小儿造化
 
小儿造物
 
意轻造物
  
造化小儿剧戏
 
造物儿
 
造物儿戏
 
造物小儿

相关人物
宋之问
 
杜审言


《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列传上·杜审言〉~5736~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
典故 
三夫成虎
 
三成虎
  
三言成虎
 
市中有虎
  
众口成虎
 
话虎


《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说一〉~537~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战国策》卷二十三〈魏策·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402~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秦攻邯郸〉~208~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闾妪曰,『其夕,某懦子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简释

三人成虎:指谣言惑众。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典故
口不能言臆对


《昭明文选》卷十三〈赋庚·鸟兽上·鵩鸟赋〉~604~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唐·李善注:「请以臆中之事以对也。」
《苏轼诗集》卷三十七〈鹤叹〉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馀,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典故
蒯通言

相关人物
韩信
 
蒯通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2623~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閒。」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櫜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閒,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閒,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原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原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典故 
令君绝倒
 
玄言节叔宝
 
玄谈绝倒
 
谈绝岛

相关人物
卫玠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赏誉〉~447~
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曰:「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绝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列传·(孙)卫玠、(恒族弟)卫展〉~067~
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囧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典故
王言綍
 

《礼记注疏》卷五十五〈缁衣〉~928~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愆于仪。』」汉·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纶,今有秩,啬夫所佩也。綍,引棺素也。」唐·孔颖达疏:「王言如丝,其出如纶者,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言纶粗于丝。王言如纶,其出如綍者,亦言渐大出如綍也,綍又大于纶。」
典故
弥天对
 
弥天秀
 
片言酬凿齿

相关人物
释道安


《高僧传》卷五〈晋释道安传〉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鉴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

例句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 孟浩然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齐己 寄岘山愿公三首

典故
能言陆贾

相关人物
陆贾


《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列传·陆贾〉~2~
陆贾,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有口辩,居左右,常使诸侯。
《漢語大詞典》:富人侯
即富民侯。后汉书·鲜卑传:“﹝ 武帝 ﹞既而觉悟,乃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人侯。” 李贤 注:“封丞相 车千秋 为富人侯,以明休息,思富养人。”按, 李贤 等为避 唐太宗 讳,故改“民”为“人”。后借指贤明的执政者。 唐 朱湾 《长安喜雪》诗:“平地已霑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唐 薛逢 《越王楼送高梓州入朝》诗:“乘递初登 建 外州,倾心喜事富人侯。”参见“ 富民侯 ”。
《漢語大詞典》:富民侯
汉武帝 晚年,悔以 江充 谮杀 卫太子 据 ,又悔征伐连年。会 车千秋 上书为 卫太子 鸣冤,因擢升为大鸿胪,数月后又代 刘屈釐 为丞相,封富民侯,取“大安天下,富实百姓”之意。事见汉书·车千秋传汉书·食货志上汉书·韦玄成传。后因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 宋 林逋 《送王舍人罢两浙宪赴阙》诗:“ 越 俗今无讼,闲田亦有秋。公朝论爵赏,当拜富民侯。”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词:“莫射 南山 虎,直觅富民侯。” 元 宋褧 《送高子敬归鼓城》诗:“ 元龙 不拜富民侯,袖劒囊书苦掉头。”
《漢語大詞典》:富民侯
汉武帝 晚年,悔以 江充 谮杀 卫太子 据 ,又悔征伐连年。会 车千秋 上书为 卫太子 鸣冤,因擢升为大鸿胪,数月后又代 刘屈釐 为丞相,封富民侯,取“大安天下,富实百姓”之意。事见汉书·车千秋传汉书·食货志上汉书·韦玄成传。后因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 宋 林逋 《送王舍人罢两浙宪赴阙》诗:“ 越 俗今无讼,闲田亦有秋。公朝论爵赏,当拜富民侯。”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词:“莫射 南山 虎,直觅富民侯。” 元 宋褧 《送高子敬归鼓城》诗:“ 元龙 不拜富民侯,袖劒囊书苦掉头。”
《漢語大詞典》:化儿(化兒)
造化小儿的省称。戏指创造万物之神。 宋 范成大 《病中绝句》之三:“化儿幻我知何用,祇与人间试药方。” 宋 范成大 《立春大雪》诗:“化儿任恶剧,欢伯有奇怀。餘寒会退听,一笑当安排。”
分類:创造万物
《漢語大詞典》:造化儿(造化兒)
见“ 造化小儿 ”。
《國語辭典》:造化小儿(造化小兒)  拼音:zào huà xiǎo ér
小儿,对主宰命运的神的轻慢称呼。造化小儿指主宰命运的小子。后亦用以指病魔。《幼学琼林。卷三。疾病死丧类》:「罹病者,甚为造化小儿所苦。」
《國語辭典》:三人成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战国时,庞恭和魏太子同去赵国当人质,临行前庞恭以三人成虎劝谏惠王不要听信谗言。典出《战国策。魏策二》。比喻谣言惑众。《隋唐演义》第二回:「正是积毁成山,三人成虎。到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诏废勇为庶人。」也作「市虎」。
《漢語大詞典》:三虎
(1).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著称的三人。指 东汉 贾彪 兄弟三人。后汉书·党锢传·贾彪:“ 彪 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 彪 最优,故天下称曰:‘ 贾氏 三虎, 伟节 ( 彪 字)最怒。’” 南朝 陈 徐陵 《代梁贞阳侯与荀昂兄弟书》:“ 贾氏 三虎,岂独贵於前修; 荀 家八龙,信服在於今日。” 唐 元稹 《曲江老人》诗:“雄推三虎 贾 ,群擢八龙 荀 。”
(2).虎为猛兽,“三虎”喻同时以雄杰著称的三人。指 宋 代 杨紘 、 王鼎 、 王绰 三人。宋史·杨紘传:“ 紘 御下急……与 王鼎 、 王绰 ,号‘江东三虎’。”宋史·王鼎传:“ 鼎 提点 江 东刑狱,与转运使 杨紘 ,判官 王绰 ,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於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
(3).指三个凶恶如虎的人。宋史·宗室传四·彦倓:“邑民 潘氏 兄弟横邑中,号‘三虎’…… 彦倓 白其守,治之。”
《國語辭典》:市虎  拼音:shì hǔ
1.比喻以无为有,惑人听闻的流言蜚语。参见「三人成虎」条。《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2.摩托车、汽车的俗称。因其在街道上疾驰时,易于伤人,故名。
《漢語大詞典》:三倒
《世说新语。赏誉下》“﹝ 王平子 ﹞每闻 卫玠 言,辄叹息絶倒”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卫玠别传》:“ 玠 少有名理,善通 庄老 。 琅邪 王平子 ,高气不羣,迈世独傲;每闻 玠 之语议,至於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輒絶倒於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 卫君 谈道, 平子 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唐 孟浩然 《襄阳公宅饮》诗:“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分類:一再
《漢語大詞典》:纶命(綸命)
天子的诏命。 宋 杜安世 《玉楼春》词:“纶命忽从天上至,便綰兵权辞漕计。”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一:“宜司纶命,以赞皇猷。”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言事·疏论夺情:“乞上收回纶命,上不允。”
分類:诏命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