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1,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托辞
风励
繁辞
修言
抗词
辩正
尚辞
谦词
齐言
徵言
言愿
风谕
令辞
嗢咿
超言
《漢語大詞典》:托辞(托辭)
(1).借口。 宋 文天祥 《〈指南录〉自序》:“予谓此北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 沙汀 《磁力》:“借书实在是个托辞。 小袁 只是随便看了看封面,就告辞了。”
(2).指找借口。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果勇夫人》:“或谓夫人明哲,必托辞不行。” 鲁迅 《彷徨·伤逝》:“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
(3).推托之辞。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我临走的时候,对你说的是要到此地的电气工场来实习,但这不过是我借口的托辞,可怜你是受了我的欺骗了。”
《漢語大詞典》:风励(風勵)
用委婉的言辞鼓励、劝勉。 明 唐顺之《答江五坡提学书》:“ 闽 固多文少实之域也。非兄孰能振之,而欲振之,岂在声色文字之间哉,固有道矣,若其次则莫切於风励学官。”明史·萧近高传:“御史 黄尊素 因言 近高 暨侍郎 余懋衡 、 曹于汴 、 饶伸 ,太僕少卿 刘弘謨 、 刘宗周 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
《漢語大詞典》:繁辞(繁辭)
亦作“ 繁词 ”。 夸夸其谈。亦指繁琐的言辞。韩非子·有度:“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孔子家语·致思》:“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 颜氏 之子有矣。”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四:“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明 李东阳 《答陆鼎仪诲言》诗:“繁辞剧无益,欲制已出口。”
《漢語大詞典》:修言
(1).统一号令。国语·周语上:“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 韦昭 注:“言,号令也。”
(2).虚饰言辞。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庆元开庆六士》:“但首发虚名之误世,上係国家;而明指六士以修言,已形辞色。”
《漢語大詞典》:抗词(抗詞)
直言陈说。亦指严厉正直的言辞。 唐 刘禹锡 《史公神道碑》:“尔父沥款於宾筵,尔母抗词於帘下,愿絶姻以立効,其经始启发出於尔心。” 宋 苏轼 《赐新除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制》:“ 蜀 使抗词,则 孙权 回顾,嘆 张昭 之不在。”明史·黄得功传:“臣恐在廷诸臣,諂徇者多,抗颜者少,即明白识认,亦不敢抗词取祸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当 万历 末年,抨击七子者甚众, 伯麐 守师説,抗词抵拄。”
《漢語大詞典》:辩正(辯正)
(1).谓言辞华美雅正。北齐书·李绘传:“﹝ 李绘 ﹞音辞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
(2).辨别纠正。辩,通“ 辨 ”。后汉书·张晧传:“ 晧 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辩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
(3).辨析考正。辩,通“ 辨 ”。南史·儒林传·张讥:“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四·清溪五曲:“野客丛书尝载此説。亦失于辩正。”
(4).辩白驳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这一篇既是近于对前一文的辩正,而且看那口吻,可知作者和复旦大学是很关切,有作为的。”
《漢語大詞典》:尚辞(尚辭)
(1).崇尚言辞。礼记·表记:“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 郑玄 注:“不尚辞,不多出浮华之言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至当:“圣贤知德之难言,然必言之而后自信其知之已至,故以尚辞为道之极致。”
(2).指重文辞。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论:“ 高贵公 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 文帝 之风流也。”
《國語辭典》:谦词(謙詞)  拼音:qiān cí
谦虚的言词,如过奖、不敢当等。如:「小女是对人称自己女儿的谦词。」
《國語辭典》:谦辞(謙辭)  拼音:qiān cí
1.谦虚的话。《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嚣不欲东,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也作「谦词」。
2.谦让而推辞。如:「谦辞不受」。
《漢語大詞典》:齐言(齊言)
(1).盟誓之辞,统一的言辞。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是夜也, 赵孟 及 子晳 盟以齐言。” 杨伯峻 注:“以齐言者,统一盟辞,至盟时不得覆讼争也。”
(2).讲 齐国 的方言。《韩诗外传》卷四:“ 楚 之狂者 楚 言, 齐 之狂者 齐 言,习使然也。” 汉 贾谊 新书·保傅:“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於 齐 之不能不 齐 言也。”
《漢語大詞典》:徵言
验证言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将覈其论,必徵言焉。”梁书·沈约传:“徒徵言於石椁,遂延灾于金缕。”
分類:验证言辞
《漢語大詞典》:言愿(言願)
谓言辞谨厚。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小施而好大得,小让而好大事,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 卢辩 注:“‘愿’当声误为‘愿’也。”
分類:言辞谨厚
《漢語大詞典》:风谕
亦作“ 风喻 ”。 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史记·三王世家:“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 公户满意 、御史二人,偕往使 燕 ,风喻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以岁时 汉 所餘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諭以礼节。”汉书·艺文志:“其后 宋玉 、 唐勒 , 汉 兴 枚乘 、 司马相如 ,下及 扬子云 ,竞为侈丽閎衍之词,没其风諭之义。”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及 熙尚 既平,厉兵西向,风諭诸将,使来合势,则 韩遂 等必不敢叛。” 清 谭献 《古诗录序》:“同时之人,未尝无支离涣靡之作,然其根也朴,其枝叶以焕丽,其合者皆风諭之遗也,晚 周 所纪,盖无让焉。”
《漢語大詞典》:令辞(令辭)
美好的言辞。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四:“忼慨少淑貌,便娟多令辞。”
分類:美好言辞
《漢語大詞典》:嗢咿
形容语声。多用于听不懂或听不清的言辞。 唐 韩愈 《赤藤杖歌》:“ 滇 王扫宫避使者,跪进再拜语嗢咿。” 宋 陆游 《战城南》诗:“虎狼虽猛那胜德,马前嗢咿争乞降。” 明 宋濂 《燕书》之十六:“语言虽殊,朝夕嗢咿作声,似慰解状。”
《漢語大詞典》:超言
旷达的言辞。 明 徐渭 《送鸣教往上海》诗之二:“超言虽遣累,离绪难释罣。”
分類:旷达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