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木讷无言(木讷无言)  拼音:mù nè wú yán
迟钝而不善言辞。如:「他虽然木讷无言,却是满腹经纶。」
《国语辞典》:美言不信  拼音:měi yán bù xìn
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老子》第六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清。刘熙载〈艺概赋概〉:「若美言不信,玩物丧志,其赋亦不可已乎!」
《国语辞典》:思深语近(思深语近)  拼音:sī shēn yǔ jìn
意义深刻长远,而言辞浅显易懂。《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国语辞典》:说天说地(说天说地)  拼音:shuō tiān shuō dì
1.说大话。如:「他这个人就是会说天说地。」
2.巧于言辞,无所不说。如:「多亏他说天说地的,才把那两个无赖打发走。」
《国语辞典》:巧言利口  拼音:qiǎo yán lì kǒu
虚伪的言辞,锋利的口才。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南朝齐。东昏侯〈诛谢朓诏〉:「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间亲贤,巧言利口。」
《国语辞典》:巧言如流  拼音:qiǎo yán rú liú
形容言辞巧伪,却流利动听。如:「他巧言如流,竟然说动了对方,做成这笔生意。」
《国语辞典》:三寸之舌  拼音:sān cùn zhī shé
形容能言善道,长于言辞的口才。《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于百万之师。」汉。扬雄〈解嘲〉:「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也作「三寸不烂之舌」、「三寸舌」。
《国语辞典》:好言相劝(好言相劝)  拼音:hǎo yán xiāng quàn
用和善的语气和言辞劝诫。《三国演义》第二回:「吾以好言相劝,何反怒耶?」
《国语辞典》:浮语虚辞(浮语虚辞)  拼音:fú yǔ xū cí
誇大虚浮的言辞。《东观汉记。卷二三。隗嚣传》:「吾年已三十馀,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国语辞典》:空言虚辞(空言虚辞)  拼音:kōng yán xū cí
空虚的言辞。指不实在或不切实际的话。《吕氏春秋。先识览。知度》:「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
《国语辞典》:会道能说(会道能说)  拼音:huì dào néng shuō
善于运用言辞表情达意。元。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鎗头会道能说。」也作「能说惯道」。
《国语辞典》:假以颜色(假以颜色)  拼音:jiǎ yǐ yán sè
在态度和言辞上表示友好。如:「他为人倨傲,个性乖僻,对别人从不假以颜色。」也作「假以辞色」。
《国语辞典》:剑舌枪唇(剑舌枪唇)  拼音:jiàn shé qiāng chún
比喻言辞的锋利。元。尚仲贤《柳毅传书》:「还卖弄剑舌枪唇,兀的不羞杀你大媒人。」
分类:言辞锋利
《国语辞典》:自不待言  拼音:zì bù dài yán
不必以言辞表达就已清楚明白。《老残游记》第一三回:「倘被别家孩子打了两下,恨得甚么似的。那种痛爱怜惜,自不待言。」
《国语辞典》:言语无味(言语无味)  拼音:yán yǔ wú wèi
形容言辞空洞,没有内容。如:「三日不读书,自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分类:言辞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