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刀子嘴,豆腐心  拼音:dāo zi zuǐ,dòu fu xīn
(谚语)比喻嘴硬心软。如:「他骂人虽不留馀地,但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
《國語辭典》:打顺风锣(打順風鑼)  拼音:dǎ shùn fēng luó
等到适合有利的时机才敲锣。比喻善于运用时机,产生好的效果。如:「要打顺风锣才能事半功倍。」
《漢語大詞典》:掉讦(掉訐)
以言语攻击。新唐书·马揔传:“ 蔡 人习伪恶,相掉訐,獷戾有夷貊风。”
分類:言语攻击
《漢語大詞典》:钓语(釣語)
谓通过言语、发话了解情况。鬼谷子·反应:“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陶弘景 注:“得鱼在於投饵,得语在於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
《國語辭典》:顶嘴(頂嘴)  拼音:dǐng zuǐ
争辩。多指对尊长而言。如:「顶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國語辭典》:定心丸  拼音:dìng xīn wán
比喻能使人安心的言语或行为。如:「听到你的承诺,他像是服下一粒定心丸,连日来的不安终于宣告解除。」
《國語辭典》:蹬心拳  拼音:dèng xīn quán
打在心口上的拳头。常用于指内心猛然一惊。《平妖传》第一六回:「胡员外听了,吃了一个蹬心拳,得出来迎接。」《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慎成家》:「颜氏见了他,反增著一个蹬心拳头,胸前突突的乱跳,诚恐说出句扫兴话来。」
分類:拳头言语
《漢語大詞典》:第二人称(第二人稱)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听话人的,为第二人称。如“你”、“您”、“你们”等。参见“ 第一人称 ”。
《國語辭典》:第一人称(第一人稱)  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
1.语法上指代自己的词为第一人称。如我、吾、余等。
2.一种叙述法。以我的位置来描述事件。意谓自己即是事件的主角,参与事件的进行。此方法可用于小说、电影的创作。如:「以第一人称为主的创作,通常主观意识很浓厚。」
《國語辭典》:第一人称(第一人稱)  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
1.语法上指代自己的词为第一人称。如我、吾、余等。
2.一种叙述法。以我的位置来描述事件。意谓自己即是事件的主角,参与事件的进行。此方法可用于小说、电影的创作。如:「以第一人称为主的创作,通常主观意识很浓厚。」
《國語辭典》:第三人称(第三人稱)  拼音:dì sān rén chēng
1.你、我以外的第三者,称为「第三人称」。
2.一种小说叙述法。作者立于旁观者的地位,以描写第三者的情节。这种体裁就称为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就是采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
《漢語大詞典》:敲敲打打
比喻用言语刺激人。例如:有意见就直接说出来,何必这么敲敲打打的呢。
分類:言语刺激
《國語辭典》:逆耳之言  拼音:nì ěr zhī yán
不中听、不顺耳的话,通常指忠告。《三国志。卷五三。吴书。张严程阚薛传。张纮》:「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漢語大詞典》:溺口
谓因言语不慎,招人怨恨而遭祸殃。语本《礼记·缁衣》:“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 孔颖达 疏:“君子溺於口者,言卿大夫之君子以口伤人,而致怨恨,遂被覆没,亦如溺於水不能自治也。”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诚使邪蒿必斥,自严溺口之防;定知摛藻为华,竚入点头之选。”
《漢語大詞典》:偏译(偏譯)
边远之地。因言语不同,须译而能通,故称。后汉书·东夷传赞:“眇眇偏译,或从或畔。”
《漢語大詞典》:婆婆嘴
喻指好议论而又言语罗嗦的人。例如:我认为自己是婆婆嘴,见了什么不对的事都要说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