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转喉触讳(轉喉觸諱)
谓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唐 韩愈 《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孟浩然》:“ 孟浩然 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疎。’ 唐玄宗 闻之,曰:‘卿自弃朕,朕何尝弃卿。’ 孟贯 诗:‘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 周世宗 闻之,曰:‘朕伐叛弔民,何谓有巢无主?’二子正坐诗穷,所谓转喉触讳。”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难言之矣,一傅众咻,转喉触讳,岂止此哉。”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忌用“哉”字》:“按文字避忌,至禁用‘哉’字,真所谓转喉触讳者矣。”
《國語辭典》:众怒难犯(眾怒難犯)  拼音:zhòng nù nán fàn
群众的愤怒,个人难以抵挡。《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宋史。卷三○八。上官正传》:「正婞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自全。」
《漢語大詞典》:牾逆
违逆,触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忿狷:“ 王司州 尝乘雪往 王螭 许,司州言气少有牾逆於 螭 ,便作色不夷。”
分類:违逆触犯
《國語辭典》:刑事犯  拼音:xíng shì fàn
为「行政犯」之相对概念,指具有特定法益侵害性的行为,依《刑法》或其他刑罚规定科予刑事责任的犯罪者。
《国语辞典》:难逃法网(难逃法网)  拼音:nán táo fǎ wǎng
触犯法律的人,很难逃得过法律的制裁。如:「他畏罪潜逃国外数年,最后仍难逃法网,而被警方引渡回国。」
《国语辞典》:请求乃论(请求乃论)  拼音:qǐng qiú nǎi lùn
法律上指凡触犯特定之罪(如妨害国交罪),非经他国政府的请求,不予追诉。
《国语辞典》:少年犯罪  拼音:shào nián fàn zuì
指十二岁以上十八岁未满之人,触犯刑罚法律之行为。
《国语辞典》:军法审判(军法审判)  拼音:jūn fǎ shěn pàn
现役军人及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人,因触犯陆海空军刑法或特别法,而受军事审判机关的审判。其刑罚较司法审判为严厉。除了有关国防机密或军誉的案件之外,以公开审判为原则。如:「现役军人在战时若触犯陆海空军刑法或其特别法以外之罪,仍要接受军法审判。」
《国语辞典》: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拼音:wáng zǐ fàn fǎ yǔ shù mín tóng zuì
帝王的儿子触犯了法律,要和平民接受同样的罪刑。意谓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文明小史》第四回:「照著律例上,虽说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也得详革功名,方好用刑。」《中国现在记》第二回:「俗语说得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这里只知道押犯人,却不分别谁是老爷,谁不是老爷。」
《国语辞典》:大虫口里倒涎(大虫口里倒涎)  拼音:dà chóng kǒu lǐ dào xián
比喻触犯有势力的人。金圣叹删本《水浒传》第四五回:「你这贱人,腌臜泼妇,那厮敢大虫口里倒涎!」也作「大虫头上做窠」。
《国语辞典》:大虫头上做窠(大虫头上做窠)  拼音:dà chóng tóu shàng zuò kē
在老虎头上筑巢。比喻触犯有势力的人。《野叟曝言》第六三回:「那里来这野蛮子,在大虫头上做窠!」也作「大虫口里倒涎」。
《国语辞典》:虞犯少年  拼音:yú fàn shào nián
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依少年事件处理法第三条第二项内容而有触犯刑罚令之虞犯少年而言。
《国语辞典》:犯款  拼音:fàn kuǎn
1.触犯法令。
2.触犯忌讳。
《国语辞典》:赃物罪(赃物罪)  拼音:zāng wù zuì
因收受、搬运、寄藏、故买或媒介赃物所触犯的罪刑。
《国语辞典》:不作为犯(不作为犯)  拼音:bù zuò wéi fàn
在法律上有作为义务的人,因不作为的方式而触犯刑法者,称为「不作为犯」。也称为「不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