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
解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仰信之对。学教法之道理,由智之道而信也。
(术语)仰信之对。学教法之道理,由智之道而信也。
解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月十五日(旧律)或八月十五日(新律),解夏安居之制也,又曰解制。此日行所谓自恣法。佛说解夏经,佛说受新岁经,佛说新岁经,说其法。岁华纪丽曰:「众僧解夏。」禅苑清规解夏曰:「七月十四日晚,念诵煎汤,来日升堂,人事巡寮煎点,同结夏之仪。」
(术语)七月十五日(旧律)或八月十五日(新律),解夏安居之制也,又曰解制。此日行所谓自恣法。佛说解夏经,佛说受新岁经,佛说新岁经,说其法。岁华纪丽曰:「众僧解夏。」禅苑清规解夏曰:「七月十四日晚,念诵煎汤,来日升堂,人事巡寮煎点,同结夏之仪。」
解夏草
【佛学大辞典】
(植物)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分福分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䌽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为五分法身座,故名为吉祥草也。」
(植物)解夏之日,僧赠檀越者。盖此日诸比丘取生茆拟如来成道时之吉祥草,坐于此上而行解夏之法,故与以此吉祥草,分福分之意也。释氏要览下曰:「今浙右僧,解夏日,以䌽束茆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为五分法身座,故名为吉祥草也。」
解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
(经名)佛说解夏经,一卷,赵宋法贤译。与增一阿含二十四卷善聚品,佛说受新岁经同本。说七月十五日解夏之法。
解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会得道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无量众生,闻法解悟。」探玄记一曰:「遂经三载,冥加悟解。」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先悟后修为解悟,先修后悟为證悟。」宗镜录三十六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禅源诸诠三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术语)会得道理也。法华经提婆品曰:「无量众生,闻法解悟。」探玄记一曰:「遂经三载,冥加悟解。」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先悟后修为解悟,先修后悟为證悟。」宗镜录三十六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禅源诸诠三曰:「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解座
【佛学大辞典】
(杂语)解散法座也。
(杂语)解散法座也。
解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陈真谛译。以藤蛇之譬,说三界无实之义。唐义净译者名为掌中论。同本也。解拳者解拳示人之义。以譬解人之迷执。
(书名)一卷,陈那菩萨造。陈真谛译。以藤蛇之譬,说三界无实之义。唐义净译者名为掌中论。同本也。解拳者解拳示人之义。以譬解人之迷执。
解脱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曰木底Multi木叉。Moks!a译曰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曰:「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又曰:「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传心法要下曰:「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證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俱舍论十八曰:「解脱涅槃,亦名无上。」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同十八曰:「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梵语杂名曰:「解脱,梵语木底。」【又】禅定之别称。如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脱缚自在者禅定之德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八解脱者,名为解脱绝下缚故。」注维摩经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故名解脱。」【又】五分法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
【佛学次第统编】
前世间观,可以轮回观总之。出世间观,亦可以解脱观总之。盖凡夫受轮回故,不得解脱,诸圣得解脱故,不受轮回。
解脱者,自在之义。梵语木底木叉,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得以解脱为其别称。禅定之德,系脱缚自在,亦得别受种种解脱之名号。故解脱者,可为出世之总相也。
【俗语佛源】
系梵语Mukti或Moksa的意译。《维摩诘经·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唐代窥基大师对此有明确的解释:「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證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脱,如唐·白居易《自觉》诗云:「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解脱的内容是脱离生死苦海,如明·李卓吾《与周友山书》谓:「古人以有身为患,故欲出离,以求解脱。」从脱离生死轮回的意义来说,「解脱」与「涅槃」的意义是相似的。佛教中关于解脱的说法很多。举凡一切摆脱束缚、负担、烦恼、痛苦者,均谓之解脱。今用解脱一词,基本上是沿袭与引申了佛教上的意义。如:家用电器进入家庭,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李明权)
(术语)梵曰木底Multi木叉。Moks!a译曰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曰:「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又曰:「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传心法要下曰:「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證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俱舍论十八曰:「解脱涅槃,亦名无上。」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同十八曰:「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梵语杂名曰:「解脱,梵语木底。」【又】禅定之别称。如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脱缚自在者禅定之德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八解脱者,名为解脱绝下缚故。」注维摩经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故名解脱。」【又】五分法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
【佛学次第统编】
前世间观,可以轮回观总之。出世间观,亦可以解脱观总之。盖凡夫受轮回故,不得解脱,诸圣得解脱故,不受轮回。
解脱者,自在之义。梵语木底木叉,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得以解脱为其别称。禅定之德,系脱缚自在,亦得别受种种解脱之名号。故解脱者,可为出世之总相也。
【俗语佛源】
系梵语Mukti或Moksa的意译。《维摩诘经·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唐代窥基大师对此有明确的解释:「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證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脱,如唐·白居易《自觉》诗云:「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解脱的内容是脱离生死苦海,如明·李卓吾《与周友山书》谓:「古人以有身为患,故欲出离,以求解脱。」从脱离生死轮回的意义来说,「解脱」与「涅槃」的意义是相似的。佛教中关于解脱的说法很多。举凡一切摆脱束缚、负担、烦恼、痛苦者,均谓之解脱。今用解脱一词,基本上是沿袭与引申了佛教上的意义。如:家用电器进入家庭,把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李明权)
三解脱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空。亦曰三三昧。具名三解脱门:一空解脱,二无相解脱,三无愿解脱。三种之禅定也。(参见:三解脱门)
(名数)又曰三空。亦曰三三昧。具名三解脱门:一空解脱,二无相解脱,三无愿解脱。三种之禅定也。(参见:三解脱门)
解脱天
【佛学大辞典】
(人名)玄奘三藏在印度时,彼土之小乘众,称三藏为解脱天。慈恩寺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人名)玄奘三藏在印度时,彼土之小乘众,称三藏为解脱天。慈恩寺传五曰:「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解脱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顺解脱分之略。
(术语)顺解脱分之略。
解脱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解脱幢相衣之略。袈裟之别称。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幢相衣的简称,即袈裟的别名。
(衣服)解脱幢相衣之略。袈裟之别称。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幢相衣的简称,即袈裟的别名。
解脱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脱烦恼障,故名解脱身。唯识述记十末曰:「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又五分法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已经解脱烦恼障碍的佛身,为二佛身之一。
【三藏法数】
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术语)二佛身之一。佛身解脱烦恼障,故名解脱身。唯识述记十末曰:「言法身者,非三身中之法身也。佛得二名,离烦恼故,名解脱身。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又五分法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已经解脱烦恼障碍的佛身,为二佛身之一。
【三藏法数】
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解脱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解脱戒之略。
【三藏法数】
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
(术语)别解脱戒之略。
【三藏法数】
谓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则自然远离惑业之缚,而得自在,是名解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