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7,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楞严经疏解蒙钞
解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解了
解打鼓
解行
解行生
解行地
解行相应
解行发心
解空
解知见
解界
佛类词典(续上)
楞严经会解楞严经疏解蒙钞
解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解了
解打鼓
解行
解行生
解行地
解行相应
解行发心
解空
解知见
解界
楞严经会解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元释惟则会解。其自序曰:「余见长水璿师,孤山圆师,泐潭月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岳师之集。并得兴福,悫资,中沇,真际,节槜李敏诸师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中略)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节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己意,自为补注。若合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
(书名)二十卷,元释惟则会解。其自序曰:「余见长水璿师,孤山圆师,泐潭月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阅吴兴岳师之集。并得兴福,悫资,中沇,真际,节槜李敏诸师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中略)今余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节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又附己意,自为补注。若合殊流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
楞严经疏解蒙钞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十卷,略称曰佛顶蒙钞。海印弟子蒙叟述。蒙叟,钱谦益别号也。自第四十八卷以下总曰佛顶五录。所谓五录者,佛顶图录一卷,佛顶序录一卷,佛顶枝录二卷,佛顶通录二卷,佛顶宗录六卷也。谦益于明末福王时,曾为礼部尚书,入清授礼部右侍郎。所著诗文集,多诽谤清室之语。清高宗阅之大怒。命梵毁其版,不许印行。此书本收入清藏。高宗恶其为人,在藏中黜去。然其文集等,固潜行于世间,莫能禁也。此书虽流通者希。然详细博雅,固读首楞严经者不可少之书也。
(书名)六十卷,略称曰佛顶蒙钞。海印弟子蒙叟述。蒙叟,钱谦益别号也。自第四十八卷以下总曰佛顶五录。所谓五录者,佛顶图录一卷,佛顶序录一卷,佛顶枝录二卷,佛顶通录二卷,佛顶宗录六卷也。谦益于明末福王时,曾为礼部尚书,入清授礼部右侍郎。所著诗文集,多诽谤清室之语。清高宗阅之大怒。命梵毁其版,不许印行。此书本收入清藏。高宗恶其为人,在藏中黜去。然其文集等,固潜行于世间,莫能禁也。此书虽流通者希。然详细博雅,固读首楞严经者不可少之书也。
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二义:一,释之义,即释文义而消疑滞也。又具云解释,或曰解义。二,知解之义,即谓由见闻义理而生之心解也,对于行而言,如信解领解悟解了解之类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解释文义。2。知解之义。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行道人,须得正解,如人行路,贵须有目,众生有惑,道人得解,所谓解者。
(术语)有二义:一,释之义,即释文义而消疑滞也。又具云解释,或曰解义。二,知解之义,即谓由见闻义理而生之心解也,对于行而言,如信解领解悟解了解之类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解释文义。2。知解之义。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行道人,须得正解,如人行路,贵须有目,众生有惑,道人得解,所谓解者。
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解一切语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众生语而为说法。」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所说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解一切语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众生语而为说法。」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同药王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者,总持不失之力用也。就体言则为三昧。就用言则为陀罗尼。
(术语)法华经妙音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同药王品曰:「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陀罗尼者,总持不失之力用也。就体言则为三昧。就用言则为陀罗尼。
解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会得道理也。深密经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南本涅槃经十九曰:「解了实相空无所有。」
(术语)会得道理也。深密经二曰:「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南本涅槃经十九曰:「解了实相空无所有。」
解打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公案名。又名禾山四打鼓。禾山无殷对于学人所问,避迂远曲折之问答,示真谛一窍,意在言外,打鼓之响,反在后面之意者。说(参见:禾山)附录。
(术语)公案名。又名禾山四打鼓。禾山无殷对于学人所问,避迂远曲折之问答,示真谛一窍,意在言外,打鼓之响,反在后面之意者。说(参见:禾山)附录。
禾山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吉州禾山无殷禅师,七岁从雪峰出家,受具后,谒九峰虔禅师,嗣法。后住禾山,学法济济。宋太祖建隆元年寂。谥曰法性。见会元六。
(人名)吉州禾山无殷禅师,七岁从雪峰出家,受具后,谒九峰虔禅师,嗣法。后住禾山,学法济济。宋太祖建隆元年寂。谥曰法性。见会元六。
解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上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胜鬘宝窟中本曰:「由解行成就得入初地。」唐僧传(慧思传)曰:「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
(术语)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上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胜鬘宝窟中本曰:「由解行成就得入初地。」唐僧传(慧思传)曰:「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
解行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所立,三生成佛之第二。(参见:三生)
【三藏法数】
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术语)华严所立,三生成佛之第二。(参见:三生)
【三藏法数】
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传灯录曰:「有一省郎,梦至碧岩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白居易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其外又有诸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义者有数家,今列之如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见闻生〕,见闻生者,谓八难众生,宿世见闻华严大经正法,不能信受,反生毁谤,故感八难之报,堕地狱中,受诸极苦。今蒙如来放足下轮相清净功德光明所照,由其宿有见闻华严大经善种,即得脱地狱苦,生兜率天,而得成道,于一生内,超登十地也。(八难者,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长寿天难、北郁单越难、盲聋瘖哑难、世智辨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解行生〕,解行生者,谓善财童子于福城东初见文殊,得蒙开发而启信解,遂令参问诸善知识,皆获开示修行法门,乃至最后参见普贤,令其入于毛孔刹中,修行菩萨广大愿因,圆满诸佛无上道果。如此解行,即于一生而得圆满也。
〔三、證入生〕,證入生者,谓舍利弗,于逝多林中,令海觉等六千比丘观察文殊师利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顶礼文殊,作如是言:仁者所有色身相好,愿我悉得。于是文殊为诸比丘开示演说大乘之法,令诸比丘成就深信,获大智慧,于一生内,證入法界也。(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即给孤独园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解行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解而修行,未證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阶位。
【佛学常见辞汇】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还未證得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的阶位。
(术语)由解而修行,未證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阶位。
【佛学常见辞汇】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还未證得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的阶位。
解行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与行相应也。(参见:解行)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相应。
(术语)解与行相应也。(参见:解行)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相应。
解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上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胜鬘宝窟中本曰:「由解行成就得入初地。」唐僧传(慧思传)曰:「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
(术语)知解与修行。解理行事也。天台戒疏上曰:「于出世道解而勤行,故名解行。」胜鬘宝窟中本曰:「由解行成就得入初地。」唐僧传(慧思传)曰:「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知解与修行。
解行发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三发心之一。菩萨十行之行成就,而发十回向之心也。起信论义记下末曰:「解行发心者,位在十回向,兼取十行。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也。」
【三藏法数】
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发心。(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术语)起信论三发心之一。菩萨十行之行成就,而发十回向之心也。起信论义记下末曰:「解行发心者,位在十回向,兼取十行。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也。」
【三藏法数】
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发心。(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解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悟解诸法之空相也。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注维摩经三曰:「肇曰:须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了解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
(术语)悟解诸法之空相也。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注维摩经三曰:「肇曰:须菩提,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了解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
解知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脱,解脱知见二语之略。五分法身之第四为解脱,第五为解脱知见。解脱为涅槃,解脱知见为自觉證悟涅槃之知慧也。此二者合戒定慧之三者,为五分法身。无量义经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参见:五分法身)
(术语)解脱,解脱知见二语之略。五分法身之第四为解脱,第五为解脱知见。解脱为涅槃,解脱知见为自觉證悟涅槃之知慧也。此二者合戒定慧之三者,为五分法身。无量义经曰:「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参见: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解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修法时所结之界场也。(参见:解界法)
(术语)解修法时所结之界场也。(参见:解界法)
解界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
(术语)真言之修法,初行结界之法((参见:结界)),修法竟,而行解界法,次作拨遣本尊之法。秘藏记钞六曰:「结界者,摄法界归于一处,是一法界之表示也。解界者,开一尘会于法界,是多法界之表示也。一一解前结界之印明,谓为解界。结界时,一一真言,三遍诵之。解界之时,一遍诵之,以成之难而破之易故也。而解界有投花之法,为奉送其本尊投花也。投花时,投向诸佛之本土。本土为法界宫,诸佛乘此投花各还其本土也。」((参见: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