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瞋觉
缘觉
缘觉乘
缘觉身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缘觉乘十地
声闻与缘觉同异
缘觉十二因缘院
择法觉支
独觉
独觉身
独觉舍悲障
随分觉
佛类词典(续上)
慧觉瞋觉
缘觉
缘觉乘
缘觉身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缘觉乘十地
声闻与缘觉同异
缘觉十二因缘院
择法觉支
独觉
独觉身
独觉舍悲障
随分觉
慧觉
【佛学大辞典】
(人名)西洛人,号广照禅师。(参见:广照)。【又】(术语)谓物之智慧能自觉觉人也。刘孝绰文云:严事招提,师仰慧觉。
(人名)西洛人,号广照禅师。(参见:广照)。【又】(术语)谓物之智慧能自觉觉人也。刘孝绰文云:严事招提,师仰慧觉。
瞋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觉之一。
【三藏法数】
瞋,即瞋恨。谓瞋恚心起,常念忿恨于他,故名瞋觉。
(术语)三觉之一。
【三藏法数】
瞋,即瞋恨。谓瞋恚心起,常念忿恨于他,故名瞋觉。
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證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刺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證道,独自善證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證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證果故。」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中略)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辅行九之三曰:「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文句四上曰:「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出佛世。」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三藏法数】
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术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證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刺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證道,独自善證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證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證果故。」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中略)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辅行九之三曰:「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文句四上曰:「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出佛世。」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三藏法数】
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称为缘觉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术语)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称为缘觉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楞严经六曰:「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术语)楞严经六曰:「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法界之一。诸佛众生之本体谓之法界。有十种之差别。缘觉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之一。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是名缘觉法界。(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术语)十法界之一。诸佛众生之本体谓之法界。有十种之差别。缘觉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之一。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是名缘觉法界。(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菩提之一。缘觉人之发菩提心也。不劝化他众生,欲己独解脱。出生菩提经之说。见三藏法数九。
【佛学常见辞汇】
三菩提之一。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术语)三菩提之一。缘觉人之发菩提心也。不劝化他众生,欲己独解脱。出生菩提经之说。见三藏法数九。
【佛学常见辞汇】
三菩提之一。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缘觉乘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地)
(名数)(参见:十地)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声闻与缘觉同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义章十七末言五同六异。法华文句七下言六同十异。法华义疏八言七同十一异。
(杂语)大乘义章十七末言五同六异。法华文句七下言六同十异。法华义疏八言七同十一异。
缘觉十二因缘院
【佛学大辞典】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择法觉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觉分)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支)
(术语)(参见:七觉分)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支)
独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證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参见: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缘觉,或辟支佛,是于无佛之世靠自己觉悟的力量而脱离生死的人。
(术语)又曰缘觉。即辟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种,独身无伴侣,如麟一角,为前者,有伴侣而同一独悟,为部行。出于无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则一也。是不依佛之声教,故胜于声闻,自脱生死而止,不能兼济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俱舍论十二曰:「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又曰:「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为独胜。(中略)由本事中说,一山处总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猕猴曾与独觉相近而住,见彼威仪,展转游行至外仙,现先所见独觉威仪,诸仙睹之咸生敬慕,须臾皆證独觉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谓必独居。」(参见: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缘觉,或辟支佛,是于无佛之世靠自己觉悟的力量而脱离生死的人。
独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佛身)附录。
【三藏法数】
独觉身者,谓出无佛之世,独宿孤峰,观物变化,无师自悟,所證独觉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独觉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
(术语)(参见:佛身)附录。
【三藏法数】
独觉身者,谓出无佛之世,独宿孤峰,观物变化,无师自悟,所證独觉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独觉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独觉舍悲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独觉有舍大悲心之障也。盖独觉之人,但能自度,无利他心,故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从而不能至于佛果,故谓之舍悲障。
【佛学常见辞汇】
独觉的行人,但能自度,无利他之心,故不能起大悲心以利益众生,因此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佛果,故曰舍悲障。
【三藏法数】
谓其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真空,故名独觉;此独觉之人,但能自度,而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是名独觉舍悲障。
(术语)谓独觉有舍大悲心之障也。盖独觉之人,但能自度,无利他心,故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从而不能至于佛果,故谓之舍悲障。
【佛学常见辞汇】
独觉的行人,但能自度,无利他之心,故不能起大悲心以利益众生,因此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佛果,故曰舍悲障。
【三藏法数】
谓其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真空,故名独觉;此独觉之人,但能自度,而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是名独觉舍悲障。
随分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四觉之一。初地以上法身菩萨之觉智也。与台家六即中之分真即同。起信论曰:「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对于究竟觉而曰随分。
【佛学常见辞汇】
起信论所说四觉之一。(参见:四觉)
【三藏法数】
谓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中,分破无明之惑,故得分分是真本觉,故名随分觉。(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藏法数】
谓初住菩萨,乃至等觉位中,各破一品无明之惑,随觉一分法性之理,觉道未圆,是名随分觉。
(术语)起信论所说四觉之一。初地以上法身菩萨之觉智也。与台家六即中之分真即同。起信论曰:「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对于究竟觉而曰随分。
【佛学常见辞汇】
起信论所说四觉之一。(参见:四觉)
【三藏法数】
谓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中,分破无明之惑,故得分分是真本觉,故名随分觉。(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藏法数】
谓初住菩萨,乃至等觉位中,各破一品无明之惑,随觉一分法性之理,觉道未圆,是名随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