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三世觉母
三恶觉
三觉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大日觉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圆觉
大觉
大觉母
大觉世尊
大觉金仙
久成正觉
圆觉经五性差别
五觉
佛类词典(续上)
十劫正觉三世觉母
三恶觉
三觉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大日觉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圆觉
大觉
大觉母
大觉世尊
大觉金仙
久成正觉
圆觉经五性差别
五觉
十劫正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佛之正觉也。(参见:十劫)
(术语)弥陀佛之正觉也。(参见:十劫)
十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弥陀佛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无量寿经上曰:「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为众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释迦其第十六王子也。于寿量品释迦自显其本地,说为久远实成之古佛,以是可知弥陀佛之本地,亦为久远之古佛,但因欲度众生自本地示现为法藏比丘,建四十八愿,以五劫之思惟与兆载永劫之修行,于十劫之昔,现正觉也。又依真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也。又言大通智胜佛坐于道场十劫,不现佛道,是非不现佛道,以众生之机缘未熟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术语)阿弥陀佛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无量寿经上曰:「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为众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释迦其第十六王子也。于寿量品释迦自显其本地,说为久远实成之古佛,以是可知弥陀佛之本地,亦为久远之古佛,但因欲度众生自本地示现为法藏比丘,建四十八愿,以五劫之思惟与兆载永劫之修行,于十劫之昔,现正觉也。又依真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也。又言大通智胜佛坐于道场十劫,不现佛道,是非不现佛道,以众生之机缘未熟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三世觉母
【佛学大辞典】
(菩萨)文殊菩萨之异名。由出生智慧之意。故云觉母。盖文殊菩萨,司毗卢舍那之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也。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吉祥。」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菩萨的别名,因文殊菩萨司毗卢舍那的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名。
(菩萨)文殊菩萨之异名。由出生智慧之意。故云觉母。盖文殊菩萨,司毗卢舍那之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也。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吉祥。」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菩萨的别名,因文殊菩萨司毗卢舍那的大智,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故名。
三恶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觉,贪欲之知觉也。二、瞋觉,瞋恚之知觉也。三、害觉,侵害他之知觉使瞋觉增长者。一切凡夫必具此三恶觉。见无量寿经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恚觉〕,恚即瞋恚,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违情之境,种种忿怒,而生恶觉,故名恚觉。
〔三、害觉〕,谓一切凡夫之人,常为觉观怨贼之所侵害,故名害觉。(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名数)一、欲觉,贪欲之知觉也。二、瞋觉,瞋恚之知觉也。三、害觉,侵害他之知觉使瞋觉增长者。一切凡夫必具此三恶觉。见无量寿经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恚觉〕,恚即瞋恚,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违情之境,种种忿怒,而生恶觉,故名恚觉。
〔三、害觉〕,谓一切凡夫之人,常为觉观怨贼之所侵害,故名害觉。(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三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穷满,阿罗汉具自觉之一,菩萨具自觉觉他之二,佛具三觉。【又】一、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固有之自性清净心也。二、始觉,依本觉内薰与教法外薰而妄心渐起契于本觉之知觉者。三、究竟觉,始觉极与本觉一致者。见起信论。
【佛学常见辞汇】
1。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和三界外的尘沙无明惑,才能算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传播给别人,使他人也觉悟;觉行圆满谓所觉悟的程度,已经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2。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自性清净心;始觉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恢复其固有的本觉;究竟觉是终极彻底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云三觉: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惟妙觉果佛,具足三觉。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满,故名觉行圆满。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唯妙觉果佛,具足三觉。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是也。
〔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觉行圆满〕,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疏并起信论)
〔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
〔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今始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
〔三、究竟觉〕,究竟即决定终穷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名数)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穷满,阿罗汉具自觉之一,菩萨具自觉觉他之二,佛具三觉。【又】一、本觉,一切众生本来固有之自性清净心也。二、始觉,依本觉内薰与教法外薰而妄心渐起契于本觉之知觉者。三、究竟觉,始觉极与本觉一致者。见起信论。
【佛学常见辞汇】
1。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断尽三界内的见思惑和三界外的尘沙无明惑,才能算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传播给别人,使他人也觉悟;觉行圆满谓所觉悟的程度,已经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2。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自性清净心;始觉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恢复其固有的本觉;究竟觉是终极彻底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云三觉: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惟妙觉果佛,具足三觉。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满,故名觉行圆满。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唯妙觉果佛,具足三觉。故华严经云: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是也。
〔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觉行圆满〕,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疏并起信论)
〔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
〔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今始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
〔三、究竟觉〕,究竟即决定终穷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相)时处仪轨曰:「智拳印者,所谓中小名之三指握拇指,柱头指大背,金刚拳乃成。右拳握左头指一节,面当于心,是名智拳印。当诵此密言:勃噜唵,三密才相应,则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犹不难。获智寿力年,得一切遍行,现證大菩提,故名觉胜印。」
(印相)时处仪轨曰:「智拳印者,所谓中小名之三指握拇指,柱头指大背,金刚拳乃成。右拳握左头指一节,面当于心,是名智拳印。当诵此密言:勃噜唵,三密才相应,则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犹不难。获智寿力年,得一切遍行,现證大菩提,故名觉胜印。」
大日觉王
【佛学大辞典】
(佛名)大日如来也,觉王者如来之别称。
(佛名)大日如来也,觉王者如来之别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常略称圆觉经。(参见:圆觉经)
(经名)常略称圆觉经。(参见:圆觉经)
大圆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广大圆满之觉,言佛智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欲汎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修二障。」又「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
【佛学常见辞汇】
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术语)广大圆满之觉,言佛智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欲汎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修二障。」又「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
【佛学常见辞汇】
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觉悟也。凡夫无觉悟,声闻菩萨有觉悟而不大,佛独觉悟实相,彻底尽源,故称大觉。又声闻虽自觉,而不使他觉,菩萨虽自觉亦使他觉,而觉事未满。佛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为大觉。仁王经上曰:「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心地观经一曰:「敬礼天人大觉尊。」止观一曰:「大觉世尊,积功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
【佛学常见辞汇】
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
(术语)佛之觉悟也。凡夫无觉悟,声闻菩萨有觉悟而不大,佛独觉悟实相,彻底尽源,故称大觉。又声闻虽自觉,而不使他觉,菩萨虽自觉亦使他觉,而觉事未满。佛自觉觉他皆圆满,故独称之为大觉。仁王经上曰:「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五眼法身大觉世尊。」心地观经一曰:「敬礼天人大觉尊。」止观一曰:「大觉世尊,积功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
【佛学常见辞汇】
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
大觉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觉母是文殊之异名,大者尊称也。(参见:觉母)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菩萨的别名。
(术语)觉母是文殊之异名,大者尊称也。(参见:觉母)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菩萨的别名。
大觉世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大觉)
(术语)(参见:大觉)
大觉金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宋徽宗诏改之佛号也。宋史徽宗纪曰:「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术语)宋徽宗诏改之佛号也。宋史徽宗纪曰:「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久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久远之昔既开正觉之果之佛体也。依法华经寿量品之意,则始于释迦如来。而文殊观音等大菩萨皆由久成古佛之垂迹也。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术语)谓久远之昔既开正觉之果之佛体也。依法华经寿量品之意,则始于释迦如来。而文殊观音等大菩萨皆由久成古佛之垂迹也。辅行六曰:「遍寻法华以前诸教,实无二乘作佛之文明如来久成之说,故知并由带方便故。」
圆觉经五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五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本觉,本有常住之觉体也。二、始觉,依修行之功,而显本觉之体也。三、相似觉。于菩萨十信之位而得类似之始觉也。四、随分觉,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而分分得真正之始觉也。五、究竟觉,于妙觉之位,成究竟至极之始觉,遂与本觉一致也。见起信论,三藏法数二十。【又】五觉者,众生觉,声闻觉,二乘觉,菩萨觉,佛觉。
【佛学常见辞汇】
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常住之觉;始觉是依修行之功而显出本觉;相似觉是菩萨于十信位时所得类似始觉的觉;随分觉是菩萨于十往十行十回向等位时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觉;究竟觉是菩萨于妙觉位时,成就究竟至极的始觉,这时已经和本觉相一致了。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本觉〕,本即直性,觉即智慧。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心体离念者,谓本觉心源之体,离于妄念也。等虚空界,无不遍者,虚空无边,以譬本觉之性体量充廓也。平等法身者,诸佛悟之不为高,众生迷之不为下,生佛不二也。)
〔二、始觉〕,始觉者,谓本觉心源之体,从真起妄,而成不觉;若能返妄归真,本觉体显,说名始觉。
〔三、相似觉〕,谓十信位人,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无明之惑将破,本觉之体将显;虽未真證,而似于真,是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舍粗分别执著相者,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不分别好恶,不起贪瞋等执著之相也。)
〔四、随分觉〕,谓初住菩萨,乃至等觉位中,各破一品无明之惑,随觉一分法性之理,觉道未圆,是名随分觉。
〔五、究竟觉〕,谓妙觉、佛,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性即常住,是名究竟觉。(觉心初起者,谓觉知第八识心初起无明之妄惑也。心无初相者,至此究竟位中,达法性之底,穷无明之源,离念寂静,则心无初动之相也。得见心性者,妄既穷源,则见本觉真心之性矣。心即常住者,心源既极,了无起灭,湛然常住也。)
(名数)一、本觉,本有常住之觉体也。二、始觉,依修行之功,而显本觉之体也。三、相似觉。于菩萨十信之位而得类似之始觉也。四、随分觉,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位,而分分得真正之始觉也。五、究竟觉,于妙觉之位,成究竟至极之始觉,遂与本觉一致也。见起信论,三藏法数二十。【又】五觉者,众生觉,声闻觉,二乘觉,菩萨觉,佛觉。
【佛学常见辞汇】
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常住之觉;始觉是依修行之功而显出本觉;相似觉是菩萨于十信位时所得类似始觉的觉;随分觉是菩萨于十往十行十回向等位时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觉;究竟觉是菩萨于妙觉位时,成就究竟至极的始觉,这时已经和本觉相一致了。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本觉〕,本即直性,觉即智慧。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心体离念者,谓本觉心源之体,离于妄念也。等虚空界,无不遍者,虚空无边,以譬本觉之性体量充廓也。平等法身者,诸佛悟之不为高,众生迷之不为下,生佛不二也。)
〔二、始觉〕,始觉者,谓本觉心源之体,从真起妄,而成不觉;若能返妄归真,本觉体显,说名始觉。
〔三、相似觉〕,谓十信位人,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无明之惑将破,本觉之体将显;虽未真證,而似于真,是名相似觉。(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舍粗分别执著相者,谓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不分别好恶,不起贪瞋等执著之相也。)
〔四、随分觉〕,谓初住菩萨,乃至等觉位中,各破一品无明之惑,随觉一分法性之理,觉道未圆,是名随分觉。
〔五、究竟觉〕,谓妙觉、佛,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性即常住,是名究竟觉。(觉心初起者,谓觉知第八识心初起无明之妄惑也。心无初相者,至此究竟位中,达法性之底,穷无明之源,离念寂静,则心无初动之相也。得见心性者,妄既穷源,则见本觉真心之性矣。心即常住者,心源既极,了无起灭,湛然常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