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待乌
 
待鸟头白
 
淋乌白头
 
瀚海乌头
 
乌改白头
  
乌白头
  
乌盼头白
 
乌头暗雪
 
乌头有白十
 
乌头未变
   
生马角
 
毕逋头白
 
白尽乌头
 
角马
 
头白
  
头白岂无缘
 
马未角
  
马角望燕丹
  
马头无角
 
马头觅角

相关人物
燕太子丹


《论衡校释》卷五〈感虚第十九〉
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祐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燕丹子〉曰:「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风俗通》及《论衡校释》皆有此说,仍云「厩门木乌生肉足」。

简释

乌头白:喻处境困难,或喻不可能之事。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乌头因感白,鱼尾为劳赪。”


例句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李商隐 人欲

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只如西旅样,头白岂无缘。 杜牧

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 白居易 自题

典故
菟裘归计
 
菟裘计
 
觅菟裘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隐公·传十一年〉~82~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529~
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
典故 
觅舟

相关人物
刘惔(字真长)
 
司马昱
 
张凭


《世说新语》下卷下《文学》
「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张还船,同侣问何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

例句

将过夫子宅,前问孝廉船。 李端 送耿拾遗湋使江南括图书

兴残虚白室,迹断孝廉船。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

解龟逾卧辙,遣骑觅扁舟。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云深骠骑幕,夜隔孝廉船。 杜甫 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

清谈遇知己,应访孝廉船。 权德舆 送韩孝廉侍从赴举

典故
少陵爱酒觅南邻

相关人物
杜甫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七首〉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七首〉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案: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典故
谈笑觅封侯


《全唐诗》卷二百三十〈复愁十二首〉
〈复愁十二首〉其六:「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谈笑觅封侯】。」
《國語辭典》:觅句(覓句)  拼音:mì jù
寻求好的字句。唐。杜甫〈示宗武〉诗:「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论他的才情,填词觅句,无所不能,便是弄管顺弦,也无所不会,是个第一等轻浪浮薄子弟。」
《國語辭典》:寻觅(尋覓)  拼音:xún mì
探求。唐。元稹 遣行诗十首之七:「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警世通言。卷十二。范鳅儿双镜重圆》:「但闻四野号哭之声,回头不见崔氏。乱军中无处寻觅,只得前行。」也作「寻求」、「寻找」。
《漢語大詞典》:相觅(相覓)
亦作“ 相覔 ”。
(1).寻找。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尊夫人同令嗣远来相觅,见在驛舍。”
(2).相邀;相请。 宋 陆游 《大雪》诗:“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明 刘基 《五月三日会王氏南楼得激字》诗:“虽无鼎俎盛,斗酒聊相覔。”
分類:寻找
《国语辞典》:觅封侯(觅封侯)  拼音:mì fēng hóu
比喻建功立业。宋。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词:「当年万里觅封侯,疋马戎梁州。」元。郑光祖《王粲登楼。楔子》:「凭著我高才和这大手,稳情取谈笑觅封侯。」
《漢語大詞典》:乞觅(乞覓)
讨取。 宋 苏轼 《论积欠状》:“纵使尽依十料,吏卒乞觅,必不肯分料少取。”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栏门’。”
分類:讨取
《國語辭典》:觅食(覓食)  拼音:mì shí
寻找食物。《儒林外史》第一回:「官府又不管,只得四散觅食。」
《漢語大詞典》:觅举(覓舉)
亦作“覔举”。 谓古代士子请托以求举用。新唐书·薛登传:“方今举士,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者,自求也,非彼知之义。” 宋 陆游 《夜雨》诗:“壮心未减从戎日,苦学犹如觅举初。” 明 高启 《临顿里》诗:“养生应有道,觅举絶无书。”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汤 左 二公当骑驴覔举,手无寸柄之时,驛路偶经,即留意人才如此,儒臣识量,名相襟期,肇於此矣。”
《韵府拾遗 寒韵》:觅官(觅官)
辽史耶律哈巴传太平中游京师寓行宫侧惟囊衣匹马而已帝微服出猎见而问之曰汝为何人哈巴初不识漫应曰我北院部人哈巴来觅官耳
《漢語大詞典》:觅取(覓取)
寻找;求取。百喻经·乘船失釪喻:“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沙汀 《淘金记》五:“ 芥茉 公爷,照例是喜欢多嘴的,而且喜欢恶作剧,喜欢从旁人的张皇狼狈,来觅取那么一点邪恶的愉快。”
分類:寻找求取
《漢語大詞典》:要觅(要覓)
邀请寻找。 清 管同 《黄蛟门传》:“人或招饮食,必坚拒逃匿,须要觅牵持,不得已而后至。”
分類:邀请寻找
《漢語大詞典》:乌白(烏白)
谓乌鸦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南朝 梁简文帝 《妾薄命》诗:“转山犹可遂,乌白望难期。”《陈书·衡阳献王昌传》:“及鼎业初基,外蕃逆命,聘问斯阻,音介莫通,睠彼机桥,将隣乌白。”参见“ 乌白马角 ”、“ 乌头白马生角 ”。
《國語辭典》:乌白马角(烏白馬角)  拼音:wū bái mǎ jiǎo
相传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在秦为人质,因秦王待之无礼而请求返国。秦王则以乌鸦头变白,马头生角的条件刁难他。见《燕丹子。卷上》。后以乌白马角比喻困境,或不可能实现的事。南朝宋。鲍照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之四:「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也作「乌白头,马生角」。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烏頭白)
乌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唐 白居易 《答元郎中》诗:“我归应待乌头白,慙愧 元郎 误欢喜。” 唐 李商隐 《人欲》诗:“ 秦中 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宁调元 《用东坡狱中遗子由韵寄约真戊沙》:“几时待得乌头白, 弱水 东流更向西。”参见“ 乌头白马生角 ”。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马角(烏頭馬角)
同“ 乌白马角 ”。 清 钱谦益 《一叹示士龙》诗:“一叹依然竟陨霜,乌头马角事茫茫。” 清 顾贞观 《金缕曲》词:“廿载 包胥 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柳亚子 《夜梦陶公醒而赋此》诗:“乌头马角费疑猜,又见离魂入梦来。”
《漢語大詞典》:头白乌(頭白烏)
白头乌鸦,传说中的不祥鸟。
分類:不祥
《國語辭典》:马生角(馬生角)  拼音:mǎ shēng jué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也,大过。」
分類:乌头仰天
《漢語大詞典》:马角乌头(馬角烏頭)
《燕丹子》卷上:“ 燕 太子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后因以“马角乌头”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清 曹贞吉 《百字令·咏史》词:“ 田光 老矣,笑 燕丹 宾客,都无人物,马角乌头千载恨,匕首匣中如雪。”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感愤》:“壮岁从征沙漠,望穷马角乌头,暮年迁謫 江州 ,吟尽荻花枫叶。”
分類:实现
《漢語大詞典》:孝廉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载: 晋 吴郡 人 张凭 举孝廉,自负其才,造访 丹阳 尹 刘惔 ,与诸贤清谈,言约旨远,一坐皆惊。 刘 延之上坐,留宿至晓。 张 还船,须臾, 刘 遣使觅 张孝廉 船,同侣惋愕。 刘 与 张凭 即同载诣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抚军称善,即用 张 为太常博士。时人荣之。后遂以“孝廉船”为褒美才士之典。 唐 李白 《送王孝廉觐省》诗:“寧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唐 杜甫 《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云深驃骑幕,夜隔孝廉船。”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抑扬中散曲,飘泊孝廉船。” 郁达夫 《留别沈涛青》诗:“醉来情易动,泣上孝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