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5,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观虚空藏菩萨经
观像念佛
观练薰修
观遍计所执
观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观弥勒上生经
观弥勒下生经
水想观
作观
从假入空观
智慧观照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通明观
佛类词典(续上)
观罪性空观虚空藏菩萨经
观像念佛
观练薰修
观遍计所执
观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观弥勒上生经
观弥勒下生经
水想观
作观
从假入空观
智慧观照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通明观
观罪性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种忏悔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痴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罪性无依,以此翻破无明昏闇之心也。
(术语)(参见:七种忏悔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痴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罪性无依,以此翻破无明昏闇之心也。
观虚空藏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
(经名)一卷,宋昙摩蜜多译。说欲治人罪者,应先决定毗尼,观想虚空藏菩萨。
观像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术语)四种念佛之一。观念阿弥陀佛化身之形像于心也。见普贤行观记,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念佛之一。(参见: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
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观练薰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禅中第二出世间禅之四种:一、观禅,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也。此四通观法相,故名观禅。二、练禅,四禅四空灭尽定之九次第定也。于上之观禅,虽得色无色之八定,而入于此,则有垢滓之间离,今欲纯熟而自初浅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之间杂,使不次第而为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练无漏有漏而除诸间秽,故名练禅。三、熏禅,狮子奋迅三昧也。于前之九次第定,虽得入次第无间,而不能出逆次无间,今入次第无间,亦能出于无间,因能除粗间味禅法爱之念,犹如狮子之能进能却而奋诸尘土。行者入出于此法,而能遍薰诸禅,悉使通利,转变自在,如薰皮使熟,随意作物。故名薰禅。四、修禅,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远(如自初禅入三禅,近也,又如自初禅入灭尽定,远也)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自在,故名修禅。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顶禅。复次,以八背舍观四念处,名观禅,以九次第定练四念处,名练禅,以奋迅三昧薰习四念处,名薰禅,以超越三昧修四念处,名修禅。法华玄签讲述四上曰:「私记四本云观练薰修,名由何处检?今谓义出大品,名始南岳。此是一字相传禅法,不必求名出处可也。净名疏四云:观练薰修四出大品,此南岳所出。」
(术语)三种禅中第二出世间禅之四种:一、观禅,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也。此四通观法相,故名观禅。二、练禅,四禅四空灭尽定之九次第定也。于上之观禅,虽得色无色之八定,而入于此,则有垢滓之间离,今欲纯熟而自初浅至后深,次第而入,中间无有垢滓之间杂,使不次第而为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练无漏有漏而除诸间秽,故名练禅。三、熏禅,狮子奋迅三昧也。于前之九次第定,虽得入次第无间,而不能出逆次无间,今入次第无间,亦能出于无间,因能除粗间味禅法爱之念,犹如狮子之能进能却而奋诸尘土。行者入出于此法,而能遍薰诸禅,悉使通利,转变自在,如薰皮使熟,随意作物。故名薰禅。四、修禅,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远(如自初禅入三禅,近也,又如自初禅入灭尽定,远也)超入,近远超出,近远超住自在,故名修禅。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顶禅。复次,以八背舍观四念处,名观禅,以九次第定练四念处,名练禅,以奋迅三昧薰习四念处,名薰禅,以超越三昧修四念处,名修禅。法华玄签讲述四上曰:「私记四本云观练薰修,名由何处检?今谓义出大品,名始南岳。此是一字相传禅法,不必求名出处可也。净名疏四云:观练薰修四出大品,此南岳所出。」
观遍计所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术语)法苑义林章一末曰:「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此法相宗观万法唯识之理,自粗及细,立五重观中第一重遣虚存实之唯识观也。遣虚存实者,观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体性空无而拨遣之,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非虚无而存留之也。遍计所执性者,一止于凡夫之迷情,无其体性,恰如见绳而思为蛇,蛇但为妄想,无蛇之实体。依他起性者,依因缘而起之假事物,此因缘所生之法,虽非实有,而亦决非空无,如尚有绳之假相。圆成实性者,真性之体性,此性周遍万有而为实有,如绳之麻。因之而遍计者空无,依他者假有,圆成者实有也。分别此三性,第一重之唯识观也。
观树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化群生。」
(杂名)释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观菩提树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文句五上曰:「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嘉祥义疏四曰:「有人言:此是随从世法,即世界悉檀也。世人思惟凡有二种:一观物思惟。二经行思惟。今随从世法,亦作此二也。」玄赞四曰:「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化群生。」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佛在青莲华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萨之顶,现十方之佛事,二菩萨各说咒,献璎珞于佛。佛授二菩萨成佛之记,次说其观法,说五十三佛之名,终为阿难说二菩萨往昔之因缘。
(经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佛在青莲华池精舍放眼光照二菩萨之顶,现十方之佛事,二菩萨各说咒,献璎珞于佛。佛授二菩萨成佛之记,次说其观法,说五十三佛之名,终为阿难说二菩萨往昔之因缘。
观弥勒上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之略名。(参见:弥勒)
(经名)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之略名。(参见:弥勒)
观弥勒下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弥勒下生经之别名。有二部:一罗什译,一卷。一竺法护译,一卷。
(经名)佛说弥勒下生经之别名。有二部:一罗什译,一卷。一竺法护译,一卷。
水想观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状的观法。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状的观法。
作观
【佛学常见辞汇】
闭起眼睛,默想一种相。
闭起眼睛,默想一种相。
从假入空观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的观法,谓菩萨先修假观,了知幻相假有不实,终归于空,不落执情,虽广度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得灭度。
天台宗的观法,谓菩萨先修假观,了知幻相假有不实,终归于空,不落执情,虽广度众生,而实无有众生得灭度。
智慧观照
【佛学常见辞汇】
以智慧来照察事理,破诸迷惑。
以智慧来照察事理,破诸迷惑。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通明观
【佛学次第统编】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一、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即观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
一、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想息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复明觉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是则略说观息如相。
二、次观色如,既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尔时无身色可得,心无分别,即达色如。
三、次观心如,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静,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
复次若观息时,既不得息,即达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离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往来五道,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则略说初心修习之相。
二、其證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种种支林功德。而与根本诸禅,其相永殊。若二乘人,于一一禅中,皆能获得不坏解脱、无碍解脱、三明、六通,故名为通明观。若大士住此一一禅时,即得无碍大陀罗尼也。今亦一往约次第门,较逾十六特胜而已。
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一、云何修习?行者从初安心,即观息色心三事,俱无分别。
一、云何观息?谓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想息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复明觉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风,性无所有。是则略说观息如相。
二、次观色如,既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尔时无身色可得,心无分别,即达色如。
三、次观心如,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静,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
复次若观息时,既不得息,即达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离故。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阴入界,众苦烦恼,善恶行业,往来五道,流转不息。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则略说初心修习之相。
二、其證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种种支林功德。而与根本诸禅,其相永殊。若二乘人,于一一禅中,皆能获得不坏解脱、无碍解脱、三明、六通,故名为通明观。若大士住此一一禅时,即得无碍大陀罗尼也。今亦一往约次第门,较逾十六特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