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平原高唐人,字长骏。华表子。少为晋武帝所礼。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都督河北诸军事。坐袁毅货赂事,免官。居家十年,教诲子孙,讲诵经典。武帝太康初大赦,始袭封。惠帝立,为尚书令,封观阳公,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卒年七十五。
全晋文·卷六十六
廙,字长骏,平原高唐人。魏太尉歆孙,光禄大夫表之长子。魏末为中书通事郎。晋初累迁至侍中南中郎将,都督河北诸军事,父丧夺情,固辞,忤旨免官。太康初大赦,袭封观阳伯,累迁至中书监。惠帝即位,加待中、光禄大夫、尚书令,进爵为公。复忤杨骏免,寻迁太子少傅。卒年七十五,谥曰元。
张观 朝代:

人物简介

全晋文
观,南阳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9—331 【介绍】: 东晋汝南南顿人,字思远。应璩孙。初辟公府,为太子舍人。后为镇南大将军刘弘长史。王澄为荆州,假詹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天门、武陵溪少数民数起事,詹讨降之,并与其酋为盟,数郡无虞。与陶侃击破杜韬。晋元帝时假建武将军,迁益州刺史。累迁光禄勋。王敦反,为都督前锋军事、护军将军,拒战有功,封观阳县侯,迁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卒谥烈。
全晋文·卷三十五
詹字思远,贞弟秀之子,初辟公府,迁太子舍人,赵王伦以为征东长史。伦诛坐免,成都王颖辟为椽,刘弘请为镇南长史,迁南平太守。王澄为荆州,假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山简为镇南,假督五郡军事。元帝承制,以为建武将军,寻监巴东五郡军事,赐爵颍阳乡侯,迁益州刺史,寻拜后军将军,出补吴国内史,免。刘隗请为镇北军司,加散骑常侍,累迁光禄勋,明帝以为都督前锋军事、护军将军假节。王敦平,封观阳县侯,迁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咸和六年卒,赠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烈。有集五卷。
谢恕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牂牁毋敛人,字茂观。为牂牁太守。晋成帝咸和中,成国李雄尽有南中之地。惟恕举郡为晋,为李寿所破。后复取牂牁属晋。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将军。
奚和观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奚斤子。道武帝时内侍左右。明元帝以其世典戎御,拜典御都尉,赐爵广兴子,建威将军。寻进宜阳侯。后出为冀、青二州刺史,卒。
毛德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29 【介绍】: 南朝宋荥阳阳武人。初从荆州刺史刘道规,为始平太守。卢循之役,参道规军事,攻徐道覆于始兴。后为刘裕太尉参军。刘裕北伐,随王镇恶为前锋,所在克捷。历官扶风、河东、荥阳、京兆太守,秦州刺史,督九郡军事。入宋,论前后功,进号冠军,封观阳县男,督司、雍、并三州诸军事,司州刺史,戍虎牢。后与魏战,死于阵。
长孙观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长孙道生孙。少以壮勇知名,后袭祖爵。孝文帝初,拜殿中尚书、侍中。吐谷浑侵逼,观以司空讨降之。后为征南大将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9—423 【介绍】: 北魏代人,字闼拔。穆崇子。袭爵。少以文艺知名,充内侍,为道武帝所器。明元帝即位,绾门下中书,出纳诏命。尚宜阳公主。迁太尉。太武帝监国,观为右弼,出则总摄朝政,入则应对左右,事皆参决。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观俗姓崔,清河人,初咨慧远,北访罗什。元嘉中,终京师道场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崔氏。清河人。十岁以警慧称。弃家为沙门。始诣庐山从远公。又诣长安从什公。于是精通奥义。学者所至围绕。什既没。乃游荆州。州将司马休之。建高惺寺以延之。化行荆楚间。宋武平荆州。见观如旧识。时文帝以中郎从行。尤相敬爱。载还建邺。止道场寺。元嘉三年上巳。驾幸曲水。公卿毕集。观亦至。诏皆赋诗。观先就以献句。有奇胜之韵。帝大悦。以示百官。皆叹服其高材。殁年七十一。同时有僧馥者。亦著述有高行。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观。姓崔。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晚适庐山又咨禀慧远。闻什公入关。乃自南徂北。访覈异同详辩新旧。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乃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什曰。善男子。所论甚快。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什亡后乃南适荆州。州将司马休之甚相敬重。于彼立高悝寺。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十有其半。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与观相遇。倾心待接依然若旧。因敕与西中郎游。即文帝也俄而还京止道场寺。观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元嘉初三月上已车驾临曲水宴会。命观与朝士赋诗。观即坐先献。文旨清婉事适当时。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并以清言致款结赏尘外。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皆传于世。时道场寺又有僧馥者。本澧泉人。专精义学注胜鬘经。又有法业。本长安人。善大小品及杂心。蔬食节己。故晋陵公主为起南林寺。后遂居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京兆杜陵人,字友观。世为三辅冠族。太武帝时,征拜咸阳太守,转武都太守。时关中扰乱,阆尽心抚纳,所部独全。在郡十六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以骁勇累军功爵至金城公,位高平镇将。善抚士卒,有威名。太武帝太平真君初,以私分徙民得罪,黜为侯。后除秦州刺史,复爵。部民薛永宗聚众起事,征讨中矢。闻太武帝至蒲坂,惊怖而起,创重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 【介绍】: 北魏范阳涿人。字伯举。少好学,举秀才,射策甲科。除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参定朝仪,拜尚书仪曹郎中。
全后魏文·卷三十七
观字伯举,昶族曾孙。举秀才,对策甲科,除太学博士、著作佐郎。拜尚书仪曹郎中。孝昌元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479 【介绍】: 即宋顺帝。字仲谋,一作仲谟,小字智观。南朝宋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后废帝被杀,即位。在位三年,被萧道成所迫让位,降为汝阴王。南朝宋亡。寻为卫士所杀。谥顺。
全宋文·卷十
帝讳准,字仲谋。(《文选·褚渊碑》注引《宋书》作「仲谟」。)小字智观,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历扬州刺史,都督扬、南豫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元徽五年七月,后废帝遇弑,奉迎即位,改元升明,在位三年,禅于齐,逾月死,年十三,谥曰顺帝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 【介绍】: 北魏代人,字承业。长孙观子。六岁袭爵,降为公。孝文帝以其幼承家业,赐名稚。聪明有才艺,虚心爱士。为前将军,从孝文帝南讨。鲜于修礼起兵,为大都督与河间王元琛共往镇压,与琛有隙,大败,并除名。寻蜀反,又为镇西将军、讨蜀都督,频战有功,复本爵。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奉命讨平之,除雍州刺史。节闵帝立,与斛斯椿共谋除尔朱氏。孝武帝初,以定策功,封开国子。孝武帝西奔入关,随赴长安,位太师、录尚书事,封上党王。卒谥文宣。
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稚(《南史》作「幼」。)字承业。初名冀归,嵩四世从孙。袭父观爵上党王,例降为公。孝文时,拜前将军,授七兵尚书、太常卿、右将军。宣武时,出为抚军大将军,领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进大都督。坐事除名。复假镇西将军,除平东将军,进尚书右仆射。孝明时,出为行台、雍州刺史。孝庄初复封上党王,寻改冯翊王,后降为郡公。迁司徒,加侍中,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长安。前废帝即位,迁太尉,录尚书事。孝武时,转太傅,录尚书事。从入关,拜太师,复封上党王。大统元年卒,赠假黄钺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曰文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隋僧。吴郡钱塘人。俗姓范,字圣达。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陈时,住泉亭光显寺。入隋,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吴郡钱唐人。姓范氏。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父兑通直散骑常侍。母桓氏。念无嗣息。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以求智子。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躬效祈祷。依药师经七日行道。至第三夕。游光照身。自尔有娠。及生。左右掌文。成仙人字。口流津液。肤体润泽。虽老未尝患渴。舌有罗绮纹。音吐如钟。辨说敏给。五岁即蔬素。坐衣箧上。挥扇帚戏。效诸德开讲。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旁涉琴奕。尝遇善风鉴者。迎拜曰。少年当为人天师。宜自爱。后专诵净名般若。丐父母脱俗。父母难之。迦毗罗降梦。乃许焉。既获诏旨并赐衣钵。兴阳生法师落发。云阳真律师任和尚授戒。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且欲忆持法华。日一卷。感梦曰。汝大乘根器。毋自滞。遽听摩诃衍于兴皇朗公轮下。开善大忍法师。慝影钟山。时从扣激忍。叹曰。龙树之道东矣。辨勇二师。频挹重席。丛林为之语曰。钱唐出真观。当天下一半。洪偃者儒英释杰也。面誉之曰。颧高多智。耳白有名。我有四绝。汝具八能。由是王公贵游。咸愿纳交。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于时兴皇义集。众推其先。登座之顷。开二谛宗。百难纵横。一言水泮。学士傅縡喟曰。三千称首。七十当初。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住香严寺。阐大涅槃。兴皇遣书三度召之。曰。燕赵齐秦引领翘足。法门所寄。惟在于子。子宜速返。时以伐周失律。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观奋致书于仆射徐陵。命遂寝。江夏王镇越。复固邀之。朗公哽咽言曰。能住三年者。请以讲堂相委。然终不可以留也。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皆极延仰。东浙法轮屡动。天台智者名行绝伦。年腊斯等。义谐昆季。共归秦岭陵云旧房。朝谈慧照。夕安禅寂。及智者就微。观复敷演。永阳还朝。亟称其德。寻加特诏。而陈祚告终。隋文三遣皇华。秦王再延帅府。悉辞以疾。齐王于江浦。躬伸顶礼。传以香火。送居故邑之众善寺。开皇十四年旱。刺史刘景安谒观祷雨。为讲海龙王经。序王竟骤霔。而东南之民。敬之若神。县南有灵隐山。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檀越陈仲宝。率侣拓基。构立精舍。号南天竺。后文宣造塔。亦于此者。则其幽胜可知矣。大业七年四月八日。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至现病品。梦三人容服甚盛。执幡礼云。净居遣迎。六月六日方卧病。梦与智者同舆。翼佛还山。寤而叹曰。吾六十二当终。以讲法华。获延一纪。今七十四。尚复奚求。即集徒垂训。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观览书曰。是为最后信。岂非宿世因缘邪。命以一如意报之。七月一日。中夜盥漱整服。跏趺而坐。忽自语曰。有人请讲菩萨戒。遂怡然而灭。明日午时。𮌎顶犹煖。右手内屈三指。流汗遍身。信宿而止。至四日入龛。时属流火。炎威尚炽。而股体柔软。容色不变。二十五日。四方道俗咸华。皆就灵手传香表别。香华供献。日有千群。齐日开龛。色相光洁。眉毛更长。二十六日。迁龛窆于灵隐山。 观开成之迹。继踵昔贤。匡护之功。比肩前哲。开皇十一年。王师平江南。有猖獗者。卒为厉阶。元师杨素。反旆而驱。因悉瓦解。俘虏诛剪。三十馀万。以观名声昌盛。囚有妄指其为檄者。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不俟讯鞠。即将斩决。素临而责之曰。道人当坐禅读经。何因为作檄书。以干刑宪。死奚所辞。观曰。道人所学。诚如公言。然不作檄书。无辜就死。惟公明鉴。素怒示以檄曰。此谁作耶。观读毕徐曰。苟如此。焉能动人。观不作尔。使观果作必胜此。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可上纸乎。顾皆庸妄所为。公毋遽信也。素颇以为然。观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素前。而谓之曰。是并观国宾王之流。愿公加虑。使无怨辜。素笑曰。道人不自愁。而更愁他人乎。观曰。生死常也。何足愁。然陷人于非辜。乃可愁耳。素曰。久被系必愁。宜作愁赋。顾左右给纸笔。观揽笔骤书如流。顷之纸尽。命更进。素随读之惊异。遽起立。呼使对坐。以尽其辞。文多不载。 观平昔谨操履。每盥遗𤃉。地不为濡。居众善寺。皋亭神姓陈名重。附巫语请讲法华。遗以钱物。且舍庙堂五间创殿。门人玄镜。寔克荷负。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真观。字圣达。吴郡钱唐人。俗姓范氏。祖延蒸给事黄门侍郎。父兑通直散骑常侍。母桓氏温良有德。尝悱愤无胤。洁斋立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愿求智子绍嗣名家。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在上定林寺。巨有灵异。躬往祈祷。刻写容影。事像若真。依药师经七日行法。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自尔志性非恒。言辄诣达。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及其诞育。奇相不伦。左掌仙文右掌人字。口流津液充闰荣府。从幼至终未尝患渴。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舌文交加状如罗绮。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又声韵钟铃。捷均风雨。其见闻者莫不惊异。小有大概。五岁能蔬斋。或登衣箧。或执扇帚。戏为谈讲。八岁通诗礼。和庾尚书林檎之作。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时又流涉棋琴。畅怀文集。日新月异。师友惊忻。尝共友人逍遥津渚。有善相者迎而拜曰。年少当为大法师。后即专诵净名般若。志存入道。伺机承色。二亲弗许。乃曰。迦毗降梦。子欲开笼。拘令在网。此非黠慧。父母咸开心随喜。启敕降言并赐衣钵。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躬为剪落。大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请任和上。研思十诵一遍能述。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十遍十覆超振前标。自谓解成。可填以行也。始诵法华。日限一卷。因斯通梦。汝有大根忽守小道。深可惜也。遂往兴皇听摩诃衍。质疑明难唐突玄门。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吾出讲八年。无一问至此。能使妙义开神。真吾师矣。仍从北面数载研寻。开善大忍法师。匿影钟山游心方等。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乃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矣。辩勇二师当涂上将。频事开折亟经重席。时人语曰。钱唐有真观。当天下一半。沙门洪偃。才迈儒英。钩深释杰。面相谓曰。权高多智耳目有名。我有四绝尔具八能。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始兴王东临禹井。请以同行。于时兴皇讲筵。选能义集。观临途既促。咸推前次。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学士傅绎在席嗟曰。三千称首七十当初。是上人者当为酬对。金陵道俗见知若此。既达东夏住香严寺。讲大涅槃。四方义集复增荣观兴皇又三追曰。吾大乘经论。略已弘通。而燕赵齐秦。引领翘足。专学虽多。兼该者寡。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括僧无名者休道。观乃伤迷叹曰。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黎庶厮小造罪贫弱。欲茂枝叶反剋根本。斯甚惑矣。人皆惜命偷生。我则亡身在法。乃致书仆射徐陵。文见别集。陵封书合奏。帝懔然动容。括僧由寝。据斯以言。非但梁柱佛法。亦乃明略佐时矣。江夏王出镇于越。复请同行。朗师吞咽良久言曰。能住三年。讲堂相委。复属英王尚法利益。深不可留也。仍于禹穴屡动法轮。特进杜棱。请归光显传教学徒。及永阳鄱阳二王司空司马消难。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天台智者名行绝伦。先世因缘敦猷莫逆。年腊既齐为法兄弟。共游秦岭凌云旧房。朝阳澄景。则高谈慧照。夕阴匿采。则深安禅寂。及智者徵上阙庭。观便孤园敷说。大流法味。载广俗心。永阳还京仰奏清德。举朝僧正同请丝纶。遂逢祚终斯事便寝。隋祖尚法惟深。三敕劳问。秦王莅蕃。二延总府。皆辞以疾。确乎不就。齐王晚迎江浦。躬申顶礼。传以香火。送还旧邑之众善寺。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刺史刘景安。请讲海龙王经。序王既讫骤雨滂霔。自斯厥后有请便降。吴越宗仰其若神焉。县西有灵隐山者。旧曰仙居。峰吐莲华洞藏龙穴。信江东之秀岳也。观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共道安禅师头陀石室。檀越陈仲宝。率诸同侣开藏拓基。构立精舍号南天竺。遂即去邑还谷。栖止终焉。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镜承瓶泻相从不绝。及文皇造塔。形胜所归不谋同集。取决于观。乃指崔嵬高石。可安塔基。虽发诚言孰为可信。俛仰穿凿洞穴。自然状似方函。宛如奁底。天工神匠冥期若符。自尔在山常讲法华。用为心要。受持读诵躬自书弘。五种法师于斯乎在。又特于经旨明练深趣。谈吐新奇非寻纸墨。智思击扬迥飞文外。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事理异人。经之力也。睪亭神姓陈名重。降祝请讲法华一遍。遗以钱物。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为众善佛殿。据斯以言。感灵通供诚希有也。大业七年四月八日。司马李子深。更延出邑。讲大涅槃。初出天竺。自标葬地。至现病品。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净居遣仰。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又梦与智者同舆。夹侍尊像。翼佛还山。觉已叹曰。昔六十二应终。讲法华力。更延一纪。今七十四复致斯应。生期毕矣。即集内众。训将来事曰。欲生善道。欲备神力。欲出生死。欲具佛法。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勿令空过无所得也。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观览书曰。宿世因缘最后信矣。命两如意。一东向天台。一留西法。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一还僧羯磨。二成第五僧施。尝有人梦。飞殿来迎。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盥嗽整服曰。有人请讲菩萨戒也。端坐怡然。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从子至午心顶俱煖。身体柔软颜色不变。右手内掘三指。信宿流汗遍身。至四日移入禅龛。时属流火。焰气尚严。而俨若生存。寔资神力。从此至二十五日。四方辐凑六县同集。道俗公私一期咸萃。皆就尸手传香表别。叙德号慕悲起缠云。追惟戒德泣垂零雨。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随次大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眉毫更长。倍异生前。咸加奇叹。至二十六日。乃永窆于灵隐山。真容掩方坟。写状留天竺。是日四部亘一由旬。香盖成荫幢幡蔽野。存亡荣庆非可胜言。初观声辩之雄。最称宏富。江表大国莫敢争先。自正法东流。谈导之功。卫安为其称首。自尔词人莫不宗猷于观。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佛法荣显寔赖斯乎。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逾盛。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馀万。以观名声昌盛光扬江表。谓其造檄。不问将诛。既被严系无由申雪。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并被拥略将欲斩决。来过素前。责曰。道人当坐禅读经。何因妄忤军甲。乃作檄书。罪当死不。观曰。道人所学诚如公言。然观不作檄书。无辜受死。素大怒将檄以示。是尔作不。观读曰。斯文浅陋未能动人。观实不作。若作过此。乃指擿五三处曰。如此语言何得上纸。素既解文。信其言也。观曰。吴越草窃出在庸人。士学儒流多被拥逼。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并是处国宾王。当世英彦。愿公再虑。不有怨辜。素曰。道人不愁自死。乃更愁他。观曰。生死常也。既死不可不知。人以为深虑耳。素曰。多时被絷。叵解愁不。索纸与之令作愁赋。观揽笔如流。须臾纸尽。命且将来更与一纸。素随执读。惊异其文。口唱师来。不觉起接。即命对坐。乃尽其词。故赋略云。若夫愁名不一。愁理多方。难得覼缕。试举宏纲。或称忧愦。或号酸凉。蓄之者能令改貌。怀之者必使回肠。尔其愁之为状也。言非物而是物。谓无象而有象。虽则小而为大。亦自狭而成广。譬山岳之穹隆。类沧溟之滉瀁。或起或伏。时来时往。不种而生。无根而长。或比烟雾。乍同罗网。似玉叶之昼舒。类金波之夜上。尔乃过违道理。殊乖法度。不遣唤而辄来。未相留而忽住。虽割截而不断。乃驱逐而不去。讨之不见其踪。寻之靡知其处。而能夺人精爽。罢人欢趣。减人肌容。损人心虑。至如荆轲易水。苏武河梁。灵均去国。阮叔辞乡。且如马生未达。颜君不遇。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并㤞慸于胸府。俱赞扬于心路。是以虞卿愁而著书。束皙凭而作赋。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悠悠塞北。杳杳江东。山川既阻梦想时通。高楼进月倾帐来风。愁眉歇黛泪睑销红。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乃有行非典则。心怀疑惑。未识唐虞之化。宁知禹汤之德。雾结铜柱之南。云起燕山之北。箭既尽于晋阳。水复乾于疏勒。文多不载。素大嗟赏。即坐释之。所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观以才学之富。弘导不疲讲释开悟。荣光俗尘具于前叙。其所讲大乘四十二载。又造藏经三千馀卷。金铜大像五躯。搆塔五层。五僧德施。造寺二所。著诸导文二十馀卷。诗赋碑集三十馀卷。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真观。字圣达。钱塘范氏。世本显仕。师生有奇相。舌紫罗纹。手左右掌为仙人字。出家通经律论。时彦曰。钱塘有真观。佛法当天下一半。寻谒天台智者。请受禅观。智者以师齐年。止为法兄弟。开皇十五年。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是为开山始祖。常讲法华。以为心要。感皋亭神请讲。舍祠宇为佛殿。每盥洗馀滴。地不为濡。人尤异之。师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两延。皆以疾辞。大业中。因山行。自标葬地。未几示寂。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觉而叹曰。吾六十二应终。以讲法华力延一纪。今七十四。生期毕矣。中夜入寂。塔在东冈。久废不治。天禧中。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