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固执实有人我之见也。又名人我见,或单云我见。楞伽经三曰:「是故我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得增上慢空见。」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了了见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
【三藏法数】
谓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了了分明。菩萨见于菩提涅槃之果,亦复如是,是名了了见。(梵语阿摩勒,翻译名义不翻,言其树叶似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心相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见道之后,更发后得智,以三心观二空之理之位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相见道之中有二种:一、三心相见道。二、十六心相见道。三心相见道者:一、观生空而起断粗大烦恼障之智也。二、观法空而起断所知障之智也。三、合观二空而起合观微细二障之智也。见唯识论九等。
三种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俱生见惑。生而自然有之见惑。二、推理见惑。遇各种事件推理而生之见惑。三、发得见惑。修学问等而得坚固之见惑。
【佛学常见辞汇】
俱生见惑、推理见惑、发得见惑。俱生见惑是与生俱来的见惑;推理见惑是在遇到某种事情时由推理而生的见惑;发得见惑是修学问等而得坚固的见惑。
士夫见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八不正见之一。有士夫能力之我慢执著见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妄计我有士夫之用,而能商贾书算营农等事,是名士夫见。
五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二、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是有二义:起于身见后边之妄见,故名边见(唯识);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边见(俱舍)。三、邪见,拨无因果之道理者。以为世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如此谬见,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四、见取见,以劣知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劣事,思为此最胜殊妙者。上之见字,虽指身见边见等之见,然尚含其他种种之事物。五、戒禁取见,由上之见取见,遂以非理非过之戒禁为始,取其他种种之行法,以之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种:持牛戒或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计因之戒禁取见;修涂灰断食等种种之苦行,以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已上五见,为恶慧之一分,于见道一时不断之者。旧译家称之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俱舍论十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见,五戒禁取(参见:。详见五字部本)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五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是;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涂灰断食,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是。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执我、我所者,计执一阴为我,馀四阴为我所也。)
〔二、边见〕,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名边见。
〔三、邪见〕,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也。)
〔四、戒取见〕,谓于非戒之中,谬以为戒,强执胜妙,希取进行,是名戒取见。
〔五、见取〕,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妄计所得为胜,是名见取。(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五见与上同。六贪见,七恚见,八慢见,九无明见,十疑见。是十大惑总为立见惑一种之法门也。见瑜伽论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见,五戒禁取见,六贪见,七恚见,八慢见,九无明见,十疑见。见瑜伽论八,三藏法数四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
五恶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见,见为常有一我体。二边见,见为死后我体断灭。又见为常在。三邪见,见为无因果之道理。四见取见,取已上之诸见,而见为究竟至极之真理。五戒禁取见,取非理之戒禁,而见为生天受乐之因。是即十使中之五利使也。
不可见有对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内之胜义根),与声香味触四尘之丸法者,非眼所见,故云不可见。为极微所成,故云有对色。对者,对待障碍之义也。
【三藏法数】
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四尘,即声香味触也;此四亦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故也。
不可见无对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色之一。色法十一中有无表色之一法,是非眼见,故云不可见,为极微所生之法,而非极微所成之法,故云无对。
【三藏法数】
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于意识分别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不正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邪之一。反于正见也。
不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眼不能(参见:者有四种。见四不见)
不见举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举之一。比丘犯罪而云不犯,谓之不见。不见举者,举治不(参见:也。见三举)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犯了罪却说不犯,叫做不见,举治这种不见的过失,叫做不见举。三举之一。
不空见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此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地藏院上第二位。梵名阿目伽捺罗舍,译言不空见。密号曰普观金刚。普观众生,开五眼而不空见,故名。菩萨形为肉色,右手持莲,上安佛顶,左手为施无畏,坐于赤莲。
六十二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之诸释不同。多用下三种:(一)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四句:一、色为常。二、色为无常。三、色为常无常。四、色为非常非无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又计色有有边无边等四句:一、计色为有边,谓空间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也。二、计色为无边,与上反。三、计色为有边无边。四、计色为非有边非无边。其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也。又计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计色为如去,谓人来而生于此间,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二、计色为不如去,谓过去无所从来,未来亦无所去也。三、计色为如去不如去,谓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去而身不去也。四、计色为非如去非不如去,见有第三句过而计此句也。计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未来五蕴之所见也。三世合而有六十句,于此加身与神之一异二见,而为六十二见(概括此六十二见,则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与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神及世间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而有十二句,及加身与神为一,身与神为异之二,故为十四,是曰十四难)。此六十二,但为断常有无之边见也。仁王经天台疏中曰:「六十二见,释者不同,且依大论:于五蕴上皆作四句;于色蕴云,过去色神及世间常,是事实,馀妄语,无常等三句亦然,馀阴亦如是,成二十;现在有边无边等历五阴上有二十;死后如去不如去等亦有二十;成六十。是神与身一,神与身异,成六十二。」(二)天台,嘉祥等诸师于二十种之我见成六十二见之一释。就外道色蕴而计我有四句:一、色是我,二、离色而有我,三、色为大,我为小,我住于色中,四、我为大,色为小,色住于我中。计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历三世合而为六十,以断常二见为根本,为六十二。是五见中身边二见之所属也。见文句四之二,义疏四。(三)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有六十二见。阿含十四梵动经曰:「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中略)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中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见也末劫者未来之时也,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本劫本见之十八,彼经说常论四,亦常亦无常论四,边无边论四,种种论四,无因而有论二也。末劫末见之四十四,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断灭论七,现在泥洹论五也。瑜伽论八十七曰:「见萨迦耶见(译为我见)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遍常见论(即常论之四),四一分常见论(即常无论之四),二无因论(即无因而有论之二),四有边无边想论(即边无边论之四),四不死矫乱论(即种种论之四)也。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而说我之论者也(即本劫本见)。又十六有见想论(即有想论之十六),八无想论(即无想论之八),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即非有想非无想论之八),七断见论(即断灭论之七),五现法涅槃论(即现在泥洹之五)。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而说我之论者也(即末劫末见)。本劫本见中,常论之四者: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亦常亦无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得宿住智,观前之来处,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为彼所化,故为无常。二、彼天众为戏笑放逸。失定而没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来处,计曰彼众之不戏笑放逸者,在彼为常住,我等戏笑,故致此无常。三、彼天众生欲染之心者,为之失定而没在于无间,后得宿住智,计言彼天众之无相无染者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无常。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别思量,计我及世间为常无常也。边无边之四者:一、有人入定,观世间有边际,而起边见,二、有人入定,观世间无边际,而起无边见,三、有人入定,观世间之上下有边,四方无边,或四方有边,上下无边,起亦有边亦无边之见,四、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之见(是十四难中之四见)。种种论之四者:一、有人自不知世间有报无报,而他人来问此事,耻以不知答之,强随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无他世,而有人来问此事,若记别有无,则恐为妄语,反问于彼,而随彼之所见,答以如是也。三、有人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有人来问此事,以非善非恶答之也。四、有人自愚钝,不知他之问,他若有问,则随他之言而答之也。世有四种之人,于他问而住于如此见解,是为种种论之四见。瑜伽论名为不死矫乱论。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问不死天之事,一种人以怖己之无知故,一种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种人以心怀恐怖故,一种人以愚钝故,为种种矫乱之答也。无因见论之二者:一有人先自无想天中生于人间,后修禅定,见前生之无想无心,世间无因而计为有也。一有人以捷疾智分别之,世间无因而执为有也。末劫末见中,有想论之十六者: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二、计无色身,唯有想念。三、计亦有色有想,亦无色有想。四、计非有色有想,非无色有想。是为以想对色之四句。又一、计我死于此,而后有边际,有想念。二、计无边际,有想念。三、计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四、计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是为以想对边无边之四句。又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苦有想。二、计有乐有想。三、计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四、计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是为以想对苦乐之四句。又一、计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二、计有若干想。三、计有小想。四、计有无量想。是为以想对多少之四句。总为十六想之见论也。无想论之八者,无想对于色身有四句:一、我终于此后有色而无想。二、亦无色亦无想。三、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四、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又无想对于边无边有四句:一、我终于此后有边际而无想。二、无边无想。三、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四、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合有八句,为无想之八见。彼既为无想论,故无对苦乐之四句,亦无对多少之四句,以是皆为有想上之见解故也。非有想非无想之八者,对于色有四句,对于边无边有四句,可准于无想论而知之。无苦乐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亦非想非无想故也,断灭之七者:一、我今此身,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养,是为无常,终归于断灭。二、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三、欲界天之身,未得灭尽,至于色界天,诸根具足,彼之报尽,竟归于断灭。四、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而可断灭。五、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识无边处而可断灭。六、在识无边处中,未得断灭,生于无所有处而后可灭尽。七、无所有处中,尚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彼之非想报尽,断灭无馀。现在泥洹之五者,瑜伽论谓为现在涅槃: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则?我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快乐,此身即是泥洹,过之更无泥洹,是指欲界为泥洹也。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为泥洹。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泥洹。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禅天为泥洹。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为泥洹。无色界之四空处,今略之不论。见大乘义章六,大乘义林章四末,法华文句四之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字部本)
【佛学常见辞汇】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佛学次第统编】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
一、身边二见所摄。
一、以断常二,或有无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
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
二、我大阴小,阴在我中。
三、离阴是我。
四、即阴是我。
三、历过、现、未三世,成六十见,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二、边邪二见所摄。
一、以常无常二,或有边无边二,或如去不如去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以三种分别之如下:
一、常无常。
一、常。
二、无常。
三、亦常亦无常。
四、非常非无常。
二、边无边。
一、有边。
二、无边。
三、亦有边亦无边。
四、非有边非无边。
三、如去不如去。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常无常者,推过去时,为常、为无常也。边无边者,推现在空际,为有边、为无边也。如去不如去者,推将来世,为如去、为不如去也。
三、历过、现、未三世,成六十见,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谓外道之人,于色受想行识五阴法中,每一阴起四种见,则成二十见。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论之,成六十见。此六十见,以断、常二见,而为根本,则总成六十二见也。(四种见者,谓于五阴中,如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为一见。我即神我,谓识神也。又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为二见。又计离色是我,为三见。又计即色是我,为四见也。色阴既尔,受想行识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