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沙枣(沙棗)  拼音:shā zǎo
植物名:(1)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棘刺,幼枝密被褐色鳞片。叶线形,背面被白色痂鳞。短总状花序腋生,花淡黄色。核果近球形,可食用,亦入药。(2)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乔木。树枝初生时银白色,老枝则呈栗褐色,叶长圆状披针形,背面银白色。花一至三朵簇生叶腋,白色,有香味。核果椭圆形或近球形,熟时澄黄色。多生长于沙地,抗寒耐旱,是沙荒造林的重要植物。果实也称为「沙枣」,可食用。
《漢語大詞典》:虸蚄
即黏虫。幼虫头褐色,背面有彩色纵纹。成虫淡灰褐色,有迁飞习性。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收种:“《氾胜之术》曰:‘牵马,令就穀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 唐 皮日休 《鹿门隐书》:“虸蚄能害稼,不能害人。”金史·章宗纪四:“十二月己丑朔, 新平 等县虸蚄虫生。” 清 黄景仁 《榆次道中》诗:“俗重虸蚄赛,风餘蟋蟀賡。”
《國語辭典》:家鸭(家鴨)  拼音:jiā yā
动物名。一种鸭。羽毛白色或花褐色,肉和卵可供食用。
《國語辭典》:臭虫(臭蟲)  拼音:chòu chóng
壁虱的别名。参见「壁虱」条。
《國語辭典》:丹顶鹤(丹頂鶴)  拼音:dān dǐng hè
动物名。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故称为「丹顶鹤」。也称为「仙鹤」。
《國語辭典》:云杉(雲杉)  拼音:yún shān
植物名。松科云杉属,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小枝叶枕明显。叶针形,长一至二公分,具四棱,略弯曲,四面均具气孔线。毬果长椭圆形,褐色,长五至十六公分,种子具翅。木材轻,具弹性,适合供制船、纸、乐器等。产大陆地区四川、陕西至甘肃等地。
《國語辭典》:跳蚤  拼音:tiào zǎo
动物名。昆虫纲微翅目。体形很小,暗褐色,后腿长而有力,善跳跃。多寄生在哺乳动物或禽鸟身上,吸吮血液为生。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國語辭典》:铁锈(鐵鏽)  拼音:tiě xiù
铁在湿空气中所产生的氧化物。可分褐锈与黑锈两种。
《國語辭典》:蟑螂  拼音:zhāng lá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头小下垂,身体扁平,有长丝状触角。脚粗有刺,后翅呈薄膜状,折叠藏在前翅下。尾部有二条具感觉作用的尾毛。繁殖迅速,食害衣物、食品,是家居大害虫。也称为「蜚蠊」。
《国语辞典》:琥珀色  拼音:hǔ pò sè
类似琥珀的颜色。大多为淡黄色、褐色或赤褐色。
《国语辞典》:艾纳香(艾纳香)  拼音:ài nà xiāng
植物名。菊科艾纳香属,亚灌木。全株密被黄褐色而带红晕的毛茸,搓揉则发出奇臭。叶革质,黄色头状花序,瘦果圆筒形。叶可制艾粉,再炼制为艾脑香。
《國語辭典》:古铜色(古銅色)  拼音:gǔ tóng sè
深褐似古铜的颜色,绘画中常用赭石、胭脂及墨调和而成。
《國語辭典》:川芎  拼音:chuān qióng
伞形科「芎藭」的别名。参见「芎藭」条。
《國語辭典》:土蜂  拼音:tǔ fēng
动物名。体黑褐色,尾有毒汁,能螫人,常穴土为巢,亦能吸取花蜜,为传递花粉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