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收拾桑榆
 
收桑俞
 
东隅不可追
 
东隅失
 
东隅有失
 
桑榆得
 
桑榆补东隅
 
补东隅
 
追桑榆

相关人物
溤异
 
袁术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溤异〉~646~
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馀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馀人。三年春,遣使者即拜异为征西大将军。会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归,与异相遇,禹、弘要异共攻赤眉。异曰:「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馀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诸将屯黾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还击弘,弘军溃乱。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馀人。禹得脱归宜阳。异弃马步走上回溪阪,与麾下数人归营。复坚壁,收其散卒,招集诸营保数万人,与贼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裁出兵以救之。贼见埶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馀众尚十馀万,东走宜阳降。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荅大勋。」唐·李贤注:「《前书》谷子云曰:『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閒。』桑榆谓晚也。」

例句

无谋还有计,春谷种桑榆。 于鹄 山中寄樊仆射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无。 刘禹锡 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9 【介绍】: 东汉汝南汝阳人,字公路。袁逢子。少以侠气闻,举孝廉,累迁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专权,术奔南阳,得长沙太守孙坚之助,据有其地。与袁绍交恶,为绍及曹操所败,退据扬州。献帝建安二年,称帝于寿春,自号仲家。淫侈滋甚,媵妾数百食肉衣罗,而士民冻馁。旋为曹操所败,病死。
全后汉文·卷三十
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从弟。灵帝时,举孝廉,除郎中,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废立,出奔南阳。寻入陈留,为曹公所破。奔九江,自领扬州刺史。李傕之乱,进左将军,封阳翟侯。兴平二年,僭号称帝,后饥困出奔,呕血死。
《国语辞典》:袁术(袁术)  拼音:yuán shù
人名。(西元?~199)字公路,袁绍从弟,东汉汝阳人。献帝时据寿春,领扬州事,称帝,自号仲家,后败死。
《漢語大詞典》:二袁
指 东汉 袁绍 与其堂弟 袁术 。《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 袁 ,勇如 吕布 。” 李善 注:“二 袁 , 袁绍 、 袁术 也。”
《漢語大詞典》:仲氏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高亨 注:“仲氏,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高亨 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一说指 春秋 卫 戴嬀 。参阅诗经毛传。
(3). 汉 末 袁术 占有 长江 淮河 下游地区,自称为帝,号 仲氏 。又称 仲家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用 河内 张烱 之符命,遂僭号”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术 以 袁 姓出 陈 , 陈 , 舜 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讖文云:‘代 汉 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 仲氏 。”
(4).指 汉 末 仲长统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呜呼! 尚生 不存, 仲氏 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李善 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 ,字 公理 , 山阳 人也。性俶儻,默语无常,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
《國語辭典》:仲家  拼音:zhòng jiā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元代时有「仲家」族称,属西南僰掸族系。散居于贵州中、西、南部,而以西、南部各县为多。以农耕为主要生计。今大陆地区统称为布依族。
《国语辞典》:辕门射戟(辕门射戟)  拼音:yuán mén shè jǐ
戏曲剧目。三国故事戏。叙述袁术遣纪灵攻刘备,约吕布夹攻,而刘备亦求助于吕布。吕布因此设筵为两人和解,而纪灵不接受,吕布乃射戟以示,纪灵惧而撤兵。
《国语辞典》:阴谋不轨(阴谋不轨)  拼音:yīn móu bù guǐ
暗中谋划不合法的行为。汉。陈球〈答袁术书〉:「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
《國語辭典》:东隅(東隅)  拼音:dōng yú
1.东方日出之地。亦指早晨。《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东侧。《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
《國語辭典》:桑榆  拼音:sāng yú
1.桑树及榆树。《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鸿鹄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鴳不陵桑榆。」
2.日落时阳光照在桑榆间,因借指傍晚。又比喻人的晚年。《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上》:「至若筋力将尽,桑榆且迫,徒竭夙兴之勤,未悟夜行之罪。」
《漢語大詞典》: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以“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唐 白居易 《论行营状》:“古人云:‘收之桑榆,事犹未晚。’” 鲁迅 《〈华盖集〉后记》:“所以赶紧订正于此,庶几‘收之桑榆’云。”亦省作“ 收桑榆 ”。 宋 王安石 《赠张康》:“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滨。”
分類: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