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毳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也。真言家多著之。
提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唱衣。
圣道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紫衣,素绢,道服等谓之圣道衣。以是为天台真言等圣道众之人所著故也。对于律僧之律衣,念佛僧之黑衣而言。
著衣吃饭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日常之事,无何等之奇特也。临济录曰:「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叶衣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被叶衣观音之略。被叶衣,为喻著八万四千功德衣之意。密号为异行金刚。三昧耶形为未敷莲华。其形像如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所说:「其像作天女形,首戴宝冠,冠有无量寿佛,璎珞环钏,庄严其身。身有圆光,火焰围绕。像有四臂:右第一手,当心持吉祥果。第二手作施愿手。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罥索,坐莲华上。」秘藏记曰:「白肉色,左手取罥索,右手执未敷莲华。」胎藏界曼陀罗钞二曰:「问:何故名被叶衣耶?答:不明,若是叶色色云心欤。衣慈摄受,被著欤。私案云:被著之义可然,叶者八万四千诸相好外繁茂义欤。衣,法华云:柔和忍辱衣矣。」梵Pala%s/a%valin。
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详说其修法及功德。
叶衣观自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之略名。
落发染衣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剃除须发去饰著黑衣而出家也。
慈悲衣
【佛学大辞典】
(杂名)法衣之德名也。(参见:袈裟)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道具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象器笺十九曰:「业林谚语,名罗纱之直裰曰道具衣。」启蒙随录曰:「道具衣由禅宗而名,又云装束衣。」又明著衣之次第曰:「于表裤著道具衣,挂九条或七条之袈裟。」
鸠夷罗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四分开宗记三末曰:「鸠夷罗衣,绛色羊作衣也。」
传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宗以金襕之大衣为法衣,或传衣。是为表传法之信之衣,故曰传衣。于上堂升座著之。馀时一切不著之。案释迦佛坐四十九年,将金缕僧迦梨衣,传与摩诃迦叶。见传灯录。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皆传衣。自七祖以后不传衣。亦见传灯录。
腰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参见:裙)
【佛学大辞典】
(衣服)旧称泥洹僧,涅槃僧。新称泥缚些那,泥伐散那Niva%sana,译作裙。比丘穿于腰部者。十三资具之一。西域记二曰:「泥缚些那,唐言裙,旧曰涅槃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襵,束带以缁,襵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百一羯磨曰:「泥伐散那,唐言裙。」寄归传二曰:「四部之殊,以著裙表异。一切有部则两边向外双襵,大众部则右裙蹙在左边,向内插之,不令其堕。西方妇女著裙,与大众部无别。上座正量制亦同之,但以向外直翻傍插为异,腰绦之制,亦复不同。」比丘尼之裙,梵名俱苏洛迦,译曰篅衣。缝两端而为圆形者。(参见:俱苏洛迦)
经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作经帷子。死者所被之净衣,书经文者。不空罥索真言经六曰:「若有众生,亿劫具造四重五逆十恶等罪,身坏命终,堕阿鼻狱。若此亡者随其身分尸骸衣服为真言者,身影映著,即得解脱。舍所苦身,直生净土。」大宝楼阁经上曰:「若读若诵,若受持,若佩身上,若书衣中。(中略)决定当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解脱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解脱幢相衣之略。袈裟之别称。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幢相衣的简称,即袈裟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