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18,分10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深衣
戎衣
授衣
葛衣
胜衣
紫衣
衣裾
衲衣
彩衣
衣轻
衣裘
金衣
捣衣
传衣
裳衣
《國語辭典》:深衣  拼音:shēn yī
一种古代服装。上下衣裳相连,长及脚踝,男女皆可穿。有些妇女的深衣衣襟接得很长,穿时可缠绕数次。《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元。袁士元 北门团练贝子美诗:「过客多怜我,深衣不称身。」
《國語辭典》:戎衣  拼音:róng yī
军服。《书经。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幸时来得成功业,著锦衣脱去戎衣。」
《國語辭典》:授衣  拼音:shòu yī
1.授以冬衣。《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唐。杜甫 诗四首之三:「多病久加饭,衰容新授衣。」
2.引申指九月。唐时国学于九月有授衣假,后来转以授衣指九月。宋。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词:「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
《國語辭典》:葛衣  拼音:gé yī
葛布制成的衣服。《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分類:葛布夏衣
《國語辭典》:胜衣(勝衣)  拼音:shēng yī
身体能够承担成人衣服的重量,常指儿童稍长。《史记。卷六○。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病势日增,弱不胜衣。」
《國語辭典》:紫衣  拼音:zǐ yī
1.紫色的衣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请自解紫衣而朝。」《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昔紫衣贱服,犹化齐风。」
2.君王的服装。《左传。哀公十七年》:「紫衣狐裘」晋。杜预。注:「紫衣,君服。」
3.古代贵官的服饰。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有一人紫衣象简前趋,宾主之仪敬尽焉。」
《漢語大詞典》:衣裾
衣襟。汉书·张敞传:“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 唐 杜甫 《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唐卿 ﹞説罢,望着河里便跳。女子急牵住他衣裾道:‘不要慌!且再商量。’” 茅盾 《子夜》一:“小风扇的浑圆的金脸孔依然荷荷地响着,徐徐转动,把凉风送到各人身上,吹拂起他们的衣裾。”
分類:衣襟
《漢語大詞典》:衲衣
(1).僧衣。南齐书·张欣泰传:“ 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 唐 贾岛 《崇圣寺斌公房》诗:“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 仁达 欲自立,恐众心未服,以 雪峯寺 僧 卓巖明 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相与迎之。己亥,立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帅将吏北面拜之。” 清 黄景仁 《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赐袈裟歌》:“铜驼荆棘寻常见,何论区区一衲衣。”
(2).代称僧人。 宋 梅尧臣 《僧可真东归因谒范苏州》诗:“野策过寒水,山童护衲衣。” 清 顾炎武 《楚僧元瑛谈湖南三十年来事作四绝句》之四:“梦到江头橘柚林,衲衣桑下愜同心。”
(3).道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傅山父子:“乱后,梦天帝赐以黄冠衲衣,遂为道士装。”
(4).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时盛寒,官方施贫者衲衣。见其剧单,以一衲衣与之。辞不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 熙载 尝着衲衣负筐,令门生 舒雅 执手版,乞食诸姬院,以为笑乐。”
《漢語大詞典》:彩衣(綵衣)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 楚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宋 王禹偁 《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
(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
(2).谓孝养父母。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熙熙愉愉,承颜侍膳,虽隆云路之望,终确綵衣之恋。” 宋 沈遘 《五言送徐同年谔出京》:“还家昼锦乐,拜寿綵衣荣。”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綵衣归来奉翁母,愿言寿比三山久。”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参见“ 綵衣娱亲 ”。
《國語辭典》:䌽衣娱亲(綵衣娛親)  拼音:cǎi yī yú qīn
老萊子性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彩衣,作嬰兒嬉戲的樣子逗父母高興。後用以比喻孝養父母。參見「戲綵娛親」條。
《骈字类编》:衣轻(衣轻)
唐 刘禹锡 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花下有游仙二绝 其二 雪蕊琼丝满院春,衣轻步步不生尘。
《漢語大詞典》:衣裘
(1).夏衣冬裘。《周礼·天官·宫伯》:“以时颁其衣裘。” 郑玄 注:“衣裘,若今赋冬夏衣。” 贾公彦 疏:“夏时班衣,冬时班裘。”吕氏春秋·重己:“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煖骸而已矣!”
(2).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初与 卓文君 还 成都 ,居贫愁懣,以所著鷫鸘裘就市人 阳昌 貰酒,与 文君 为懽。既而 文君 抱颈泣曰:‘我平生富足,今乃以衣裘貰酒。’”宋书·隐逸传上·戚同文:“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君家贫,衣裘薄。”
《國語辭典》:金衣  拼音:jīn yī
1.金色华美的衣服。
2.鸟的金色羽毛。唐。吴融 鸳鸯诗:「翠翘红颈覆金衣,滩上双双去又归。」
3.黄莺鸟。明。徐灿〈踏莎行。芳草才芽〉词:「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也称为「金衣公子」。
《國語辭典》:捣衣(搗衣)  拼音:dǎo yī
1.用杵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裁成衣物。也作「捣练」、「捣衣」。
2.以杵捶击衣物使乾净。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老残游记》第三回:「走著看著,见河岸南面有几个大长方池子,许多妇女坐在池边石上捣衣。」也作「捣衣」。
3.乐曲名。琴曲。相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古代秋凉时,家家妇女为亲人赶冬衣而捣衣,故乐曲以表现妇女对远方亲人思念的情感为主。也称为〈捣衣曲〉、〈秋杵弄〉、〈秋水弄〉、〈秋院捣衣〉。
《國語辭典》:捣衣(擣衣)  拼音:dǎo yī
1.用杵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织成衣物。也作「捣衣」。
2.捶击衣物使乾净。《乐府诗集。卷四五。清商曲辞二。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也作「捣衣」。
《漢語大詞典》:传衣(傳衣)
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 唐 李商隐 《谢书》诗:“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 王祥 得佩刀。” 宋 黄庭坚 《题山谷石牛洞》诗:“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何文安公挽联》:“再世获传衣,最喜缘深堪歷久;三臺期接席,那知望切竟成空。”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三:“ 韩愈 一派,诗当时推 李贺 为传衣人,犹之古文当时推 李翱 为传衣人。”`参见“ 传衣鉢 ”。
《國語辭典》:裳衣  拼音:cháng yī
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裳衣。」《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分類: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