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42,分137页显示 上一页 124 125 126 127 128 130 131 132 133 下一页
离衣宿
衣钵相传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三衣名义
剃发染衣为僧宝
衣长物
衣被
著粪扫衣
衣服垢秽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当来比丘,从白衣说法
白衣居上座,比丘处下
衣珠喻
取衣受胎
佛类词典(续上)
萝衣离衣宿
衣钵相传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三衣名义
剃发染衣为僧宝
衣长物
衣被
著粪扫衣
衣服垢秽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当来比丘,从白衣说法
白衣居上座,比丘处下
衣珠喻
取衣受胎
萝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薜萝之衣服,谓山林苦行者之衣也。性灵集三曰:「五缀持锡观妙法,六年萝衣啜蔬食。」
(衣服)薜萝之衣服,谓山林苦行者之衣也。性灵集三曰:「五缀持锡观妙法,六年萝衣啜蔬食。」
离衣宿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僧尼不得三衣离身他处宿。
佛制僧尼不得三衣离身他处宿。
衣钵相传
【俗语佛源】
「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衣钵」代表僧人随身所有之物。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如《坛经·行由品》:「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的影响。苏渊雷《袁中郎全集序》:「后来如卮言日出的庄周和饺杯责子的陶潜,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苏轼等,都是衣钵相传的一系。」也作「衣钵相承」,郭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禹振声)
「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衣钵」代表僧人随身所有之物。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如《坛经·行由品》:「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的影响。苏渊雷《袁中郎全集序》:「后来如卮言日出的庄周和饺杯责子的陶潜,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苏轼等,都是衣钵相传的一系。」也作「衣钵相承」,郭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禹振声)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俗语佛源】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意思是说,佛像的庄严要靠黄金来装饰(俗称装金),人的模样则要靠衣饰打扮。明·沈自晋《望湖亭传奇》第十出:「虽然如此,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打扮也是极要紧的。」亦作「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起初入宫,因家况艰难,只置了几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赏,把衣饰尽行换掉,越显得玉质金相。俗语说得好:佛要金装,人要衣装。确是阅历有得的话头。」又作「花须叶衬,佛要金装」。意义相似。如清·李玉《人兽关》第二五折:「打扮真宫样,自古道:花须叶衬,佛要金装。」(参见「丈六金身」条)(李明权)
三衣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出翻译名义)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著,及聚落乞食时著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著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著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剃发染衣为僧宝
【三藏法数】
剃发染衣者,谓剃除须发,著染色衣,即世间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为僧宝也。
剃发染衣者,谓剃除须发,著染色衣,即世间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为僧宝也。
衣长物
【三藏法数】
衣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许畜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即名馀长物也。
衣长物者,谓出家之人,若依佛制,但许畜三衣;三衣之外,若更再有,即名馀长物也。
衣被
【三藏法数】
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条及九条,中品七条,下品五条。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骸,禦寒暑,严肃威仪,以成道业,是以供养佛僧也。(梵语袈裟,华言不正色。)
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条及九条,中品七条,下品五条。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骸,禦寒暑,严肃威仪,以成道业,是以供养佛僧也。(梵语袈裟,华言不正色。)
著粪扫衣
【三藏法数】
著粪扫衣者,谓视同粪土,扫除不用,即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也。修道之人当收拾净洗,补凑穿著,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矣。
著粪扫衣者,谓视同粪土,扫除不用,即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也。修道之人当收拾净洗,补凑穿著,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矣。
衣服垢秽
【三藏法数】
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是为大衰相也。(铢衣者,十黍重曰铢。诸天之衣,重六铢,故名铢衣。)
有慈悯心,不为衣食
【三藏法数】
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悯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悯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当来比丘,从白衣说法
【三藏法数】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末法之时,白衣诈称师范,无识比丘,反从彼而受学也。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末法之时,白衣诈称师范,无识比丘,反从彼而受学也。
白衣居上座,比丘处下
【三藏法数】
谓末法之时,白衣诈言,我解大乘,坐当居上,比丘行微,坐宜处下也。
谓末法之时,白衣诈言,我解大乘,坐当居上,比丘行微,坐宜处下也。
衣珠喻
【三藏法数】
衣珠者,衣中之珠也。谓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即以宝珠,系其衣内,而不觉知,自受贫苦。后因亲友告言:汝身衣内,自有无价宝珠,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其人于是得珠,受用无极。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种,因无明所覆,不能觉了。后因如来方便开示,遂乃得證大乘之果,利乐无穷。故以衣珠为喻也。
衣珠者,衣中之珠也。谓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即以宝珠,系其衣内,而不觉知,自受贫苦。后因亲友告言:汝身衣内,自有无价宝珠,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其人于是得珠,受用无极。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种,因无明所覆,不能觉了。后因如来方便开示,遂乃得證大乘之果,利乐无穷。故以衣珠为喻也。
取衣受胎
【三藏法数】
谓如优陀夷共妇出家,分别已久,优陀夷往到妇处,两情欲爱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尼得此衣,后即怀胎,是名取衣受胎。(梵语优陀夷,华言出现,日出时生故。)
谓如优陀夷共妇出家,分别已久,优陀夷往到妇处,两情欲爱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尼得此衣,后即怀胎,是名取衣受胎。(梵语优陀夷,华言出现,日出时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