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42,分137页显示 上一页 121 122 123 124 125 127 128 129 130 下一页
无相福田衣
无垢衣
毳衣
提衣
圣道衣
著衣吃饭
叶衣观音
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
叶衣观自在经
落发染衣
慈悲衣
道具衣
鸠夷罗衣
传衣
佛类词典(续上)
无上惭愧衣无相福田衣
无垢衣
毳衣
提衣
圣道衣
著衣吃饭
叶衣观音
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
叶衣观自在经
落发染衣
慈悲衣
道具衣
鸠夷罗衣
传衣
无上惭愧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袈裟之总名。惭愧之德,能防众恶,如衣服。宝积经九十三曰:「须衣为得无上惭愧衣故。」维摩经佛道品曰:「惭愧之上服。」注「肇曰:惭愧障众恶,法身之上服。」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总称。
(术语)袈裟之总名。惭愧之德,能防众恶,如衣服。宝积经九十三曰:「须衣为得无上惭愧衣故。」维摩经佛道品曰:「惭愧之上服。」注「肇曰:惭愧障众恶,法身之上服。」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总称。
无相福田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资持记下四之二曰:「无相福田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故。」
(术语)袈裟之德名。出世之服,离有为世染之相,故曰无相,为生无漏福德之道衣,故曰福田。资持记下四之二曰:「无相福田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故。」
无垢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总名。言无烦恼之垢染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
【佛学常见辞汇】
无烦恼垢染的衣,即袈裟。
(衣服)袈裟之总名。言无烦恼之垢染也。释氏要览上曰:「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
【佛学常见辞汇】
无烦恼垢染的衣,即袈裟。
毳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也。真言家多著之。
(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也。真言家多著之。
提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唱衣。
(术语)同唱衣。
圣道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紫衣,素绢,道服等谓之圣道衣。以是为天台真言等圣道众之人所著故也。对于律僧之律衣,念佛僧之黑衣而言。
(衣服)紫衣,素绢,道服等谓之圣道衣。以是为天台真言等圣道众之人所著故也。对于律僧之律衣,念佛僧之黑衣而言。
著衣吃饭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日常之事,无何等之奇特也。临济录曰:「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杂语)言日常之事,无何等之奇特也。临济录曰:「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叶衣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被叶衣观音之略。被叶衣,为喻著八万四千功德衣之意。密号为异行金刚。三昧耶形为未敷莲华。其形像如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所说:「其像作天女形,首戴宝冠,冠有无量寿佛,璎珞环钏,庄严其身。身有圆光,火焰围绕。像有四臂:右第一手,当心持吉祥果。第二手作施愿手。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罥索,坐莲华上。」秘藏记曰:「白肉色,左手取罥索,右手执未敷莲华。」胎藏界曼陀罗钞二曰:「问:何故名被叶衣耶?答:不明,若是叶色色云心欤。衣慈摄受,被著欤。私案云:被著之义可然,叶者八万四千诸相好外繁茂义欤。衣,法华云:柔和忍辱衣矣。」梵Pala%s/a%valin。
(菩萨)被叶衣观音之略。被叶衣,为喻著八万四千功德衣之意。密号为异行金刚。三昧耶形为未敷莲华。其形像如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所说:「其像作天女形,首戴宝冠,冠有无量寿佛,璎珞环钏,庄严其身。身有圆光,火焰围绕。像有四臂:右第一手,当心持吉祥果。第二手作施愿手。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罥索,坐莲华上。」秘藏记曰:「白肉色,左手取罥索,右手执未敷莲华。」胎藏界曼陀罗钞二曰:「问:何故名被叶衣耶?答:不明,若是叶色色云心欤。衣慈摄受,被著欤。私案云:被著之义可然,叶者八万四千诸相好外繁茂义欤。衣,法华云:柔和忍辱衣矣。」梵Pala%s/a%valin。
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详说其修法及功德。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详说其修法及功德。
叶衣观自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之略名。
落发染衣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剃除须发去饰著黑衣而出家也。
(杂语)谓剃除须发去饰著黑衣而出家也。
慈悲衣
【佛学大辞典】
(杂名)法衣之德名也。(参见:袈裟)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
(杂名)法衣之德名也。(参见:袈裟)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道具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象器笺十九曰:「业林谚语,名罗纱之直裰曰道具衣。」启蒙随录曰:「道具衣由禅宗而名,又云装束衣。」又明著衣之次第曰:「于表裤著道具衣,挂九条或七条之袈裟。」
(衣服)象器笺十九曰:「业林谚语,名罗纱之直裰曰道具衣。」启蒙随录曰:「道具衣由禅宗而名,又云装束衣。」又明著衣之次第曰:「于表裤著道具衣,挂九条或七条之袈裟。」
鸠夷罗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四分开宗记三末曰:「鸠夷罗衣,绛色羊作衣也。」
(衣服)四分开宗记三末曰:「鸠夷罗衣,绛色羊作衣也。」
传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宗以金襕之大衣为法衣,或传衣。是为表传法之信之衣,故曰传衣。于上堂升座著之。馀时一切不著之。案释迦佛坐四十九年,将金缕僧迦梨衣,传与摩诃迦叶。见传灯录。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皆传衣。自七祖以后不传衣。亦见传灯录。
(术语)禅宗以金襕之大衣为法衣,或传衣。是为表传法之信之衣,故曰传衣。于上堂升座著之。馀时一切不著之。案释迦佛坐四十九年,将金缕僧迦梨衣,传与摩诃迦叶。见传灯录。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皆传衣。自七祖以后不传衣。亦见传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