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42,分137页显示  上一页  113  114  115  116  117  119  120  121  12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领斗分鸾
六月既成
六人递衣
佛类词典
二衣
七条衣
七种衣
九品大衣
九条衣
入王宫聚落衣
入众衣
入众时衣
三衣
单三衣
三宝衣
大白衣
《分类字锦》:领斗分鸾(领斗分鸾)
庾肩吾谢东宫赉内人春衣启裾飞合燕领斗分鸾试顾采薪皆成留客
分类:
《分类字锦》:六月既成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分类:
《分类字锦》:六人递衣(六人递衣)
后汉书李充传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分类:
二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制衣,如僧众之三衣,尼众之五衣,如来制使必受持者。二、听衣,如长衣,百一资具,如来特应于机缘而听蓄之者。制衣不受持之则得罪,听衣不畜之则无罪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制衣,五条七条九条之三衣佛制使比丘必畜之,不服则受罪。二听衣,百一资具粪扫衣等,计土地寒温人体消长,而为佛之开许者,不用亦无罪。行事钞下一曰:「二衣总别编。」
【佛学常见辞汇】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七条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七条之袈裟也。
【佛学大辞典】
(衣服)郁多罗僧衣以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云七条衣。见六物图。
七种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毛,二刍摩迦,此方所无。三奢搦迦,此方所无。四羯播死迦,白毡也。五独孤洛迦,纻布也。六高诂薄迦,是上毛緂,此方所无。七阿般阑得迦,是北方地名,彼处有此衣。又有名释者,是絁罥之衣耳。见有部毗奈耶十八。
九品大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大衣即僧伽梨有三位九品之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四曰:「又僧伽梨,下九条,中十一条,上十三条;中僧伽梨,下十五条,中十七条,上十九条;上僧伽梨,下二十一条,中二十三条,上二十五条。下僧伽梨二长一短,中僧伽梨三长一短,上僧伽梨四长一短。」古来所通行者其间上上品之二十五条,下上品之十三条及下下品之九条衣也。
九条衣
【佛学大辞典】
(物名)三种袈裟之一。又名九条袈裟,或单名九条。即僧伽梨之一种,所谓九品大衣之下下品也。其制两长一短,条数有九分,故名。十诵律五曰:「若比丘,初日得衣,用作僧伽梨最下九条,成分别若干长若干短,总说九条。作衣竟日,即应受持作是言,我是最下僧伽梨作持。」四分律四十曰:「应九条,不应十条,乃至十九条,不应二十条。」盖九条衣,原唯僧伽梨之一种,以条数而立名,与五条七条同,本律非别有九条衣之名称。故四分律行事钞下,谓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之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为七九条也。虽然,僧伽梨中,此最下九条衣之名,自古通行,今称五条七条九条为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之名,反多不用矣。案五条为常著之衣。七条在寺内众中礼诵斋讲时著之。九条已上,外出时及其他严仪时著之。
入王宫聚落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三衣中之大衣即僧伽梨之别名。入王宫或聚落乞食及说法时著之。故名。见六物图。
入众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郁多罗僧即七条袈裟之别名。礼拜,斋食,讲经等与众共事时著之。六物图曰:「郁多罗僧,名中价衣,从用名入众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礼拜诵经斋会等大众会合之时必服之,因云入众衣。六物图曰:「从用名入众衣。」
入众时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即入众衣。
三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Antarva%saka,译言中著衣。衬体而著之。三衣皆为方形。缝缀数多之小片者,故随其条数而分三衣。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已上为僧伽梨,特称僧伽梨为大衣。(参见:袈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安陀会衣Antarva%sa,五条袈裟。二郁多罗僧衣Uttra%san%ga,七条袈裟。三僧伽梨衣Sam%gha%ti,九条乃至二十五条袈裟。见行事钞下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安陀会华译为中著衣,五条制成;是平常起卧时著的;郁多罗僧华译为上衣,七条制成,是作法事入众时所披的;僧伽黎华译为众聚时衣,又称为大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制成,是做大法会,或是见国家元首重臣时所穿的。
【佛学次第统编】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一、安陀会衣 为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平常著之。
二、郁多罗僧衣 为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内之众中为礼诵斋讲著之。
三、僧伽梨衣 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著之。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单三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有此一具之三衣,不更蓄馀衣,谓之单三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大乘义章十五曰:「言三衣者,谓五条衣七条衣大衣,上行之流唯受此三不蓄馀衣。」
三宝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衣也,僧宝所著之衣,故称宝衣。璎珞本业经上曰:「剃头被三宝衣。」
大白衣
【佛学大辞典】
(菩萨)白衣观音之修法也。(参见:白衣)
白衣
【佛学大辞典】
(杂名)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西域记二曰:「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白衣俗服,佛严制断。」涅槃经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遗教经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智度论十三曰:「白衣虽有五戒,不如沙门。」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在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