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下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五条袈裟之别名。
【佛学大辞典】
(衣服)五条袈裟之别名。最下著之。故名。
天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天人之衣。其量至轻者。璎珞本业经下曰:「净居天,衣重三铢。」长阿含经二十曰:「忉利天衣,重六铢。」智度论三十四曰:「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天,衣重一两。(中略)色界天,衣无重相。」
天衣拂千岁
【佛学大辞典】
(譬喻)假盘石劫之喻以示时之长也。璎珞本业经下曰:「譬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亦名小劫。」智度论五曰:「劫义佛譬喻说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过,持细软衣,一来拂拭,令是大石山尽,劫故未尽。」是名盘石劫。
天衣怀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三十二祖传曰:「义怀,北宋真仁间人,永嘉乐清陈氏子也。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试经得度,至姑苏,礼明觉于翠峰。因汲水折担,忽然有悟。其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崇宁中敕谥振宗禅师,清雍正十二年封圆湛振宗禅师。」
天竺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旧律南山家之三衣,谓之南山衣,新律义净家之三衣谓之天竺衣。
天华著舍利弗衣
【佛学大辞典】
(传说)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五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使比丘持三衣。使比丘尼持五衣。五衣者于三衣外加祇支与覆肩,行事钞资持记中二之二曰:「五衣者,附明尼制,祇支覆肩皆入制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分律以三衣与僧羯支Sam%kaks!ika%,及覆肩衣为五衣。五分律以三衣与覆肩衣水浴衣为五衣。义净之新律,以三衣与僧脚崎及俱苏洛迦为五衣。见十八物图。
五纳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纳衣为缀纳种种之衣片而作之者,其中自具五色,故曰五纳衣。释氏要览法衣篇解为五种之纳衣者,不可。行事钞二衣总别篇曰:「若作五纳衣者,得上色碎段者,裁作五纳亦得。」同资持记曰:「五纳即五色碎段重纳为衣,虽是正间非纯色故。」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释氏要览上曰:「粪扫衣有五种:一道路弃衣。二粪扫处衣。三河边弃衣。四蚁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种:一火烧衣。二水渍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弃衣。已上衣,天竺人讳忌,故弃之以不任用。义同粪扫。故共纳成衣,名粪扫衣也。」
院内道行杂作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同上。谓居寺中房室行道路时,或作诸杂务时所服者,故以为名。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三衣中安陀会之异名。安陀会衣为五条。袈裟之最下者,惟独居院内或行道时著用之,故名为院内道行衣,入聚落会大众时不得著之。六物图曰:「安陀会名下衣(最居下故或下著故),从用名院内道行衣(入聚随众则不得著)。」
中著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安陀会之译,与内衣同。
五种衲衣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用之布缝缀之五种僧衣。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的僧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中宿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名中著衣,内衣安陀会,即五条袈裟之异名也。宿者住之义,以其为近身住著者也。名义集七曰:「安陀会,或安怛罗婆沙,此云中宿衣,谓近身住也。」
中价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郁多罗僧衣之别名。以此衣之财直在三衣中为中位也。又因此衣著于中间及贵重,故曰中价衣。非钱财价值之意也。见六物图。
【佛学大辞典】
(衣服)就价言,则居三衣之中,因名中价衣。见六物图。此非价额,乃于衣尊贵之点而得名。
内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三衣之一。梵名安咀婆娑Antarva%saka,一译内衣。以衬身而著于内故也。寄归传二曰:「安怚婆娑,译为内衣。」安咀婆娑,旧曰安陀会是也。
水田衣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云稻田衣。即袈裟也。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王维诗曰:「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十驾齐养新录曰:「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今杭州神尼塔下,有唐杭州刺史卢元辅磨崖刻七言诗,首句云:水田十里学袈裟。」板桥道情曰:「水田衣,老道人。」案时俗妇女以各色帛,寸剪间杂,紩以为衣,亦谓之水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