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梯队(梯隊)  拼音:tī duì
1.一个司令部所分出的部分。如:「前方梯队」、「后方梯队」。
2.一个部队作纵长区分的各单位,各负有主要战斗任务。如:「攻击梯队」、「支援梯队」、「预备梯队」。
3.按行动顺序或特别工作需求组成的队伍。如:「这次健行活动报名人数太多,只好分三个梯队依序出发。」
《国语辞典》:夜行军(夜行军)  拼音:yè xíng jūn
部队于夜间行军,称为「夜行军」。
《漢語大詞典》:行军锅(行軍鍋)
行军用的锅。 刘忠 《在大渡河下游》:“炊事班的行军锅也被他们夺去担在肩上。”
分類:行军军用
《国语辞典》:添兵减灶(添兵减灶)  拼音:tiān bīng jiǎn zào
战国时孙膑暗中增加军队,表面上却减少行军饭灶,以示弱诱敌的故事。典出《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后指用兵的一种策略,伪装士兵离散的假象以欺骗敌人。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则你是添兵减灶齐孙膑,唤雨呼风蜀武侯,将巧计亲传授。」
《国语辞典》:常备兵(常备兵)  拼音:cháng bèi bīng
我国现行军事体制上指在国军常设机构及部队服役的士官、兵。
《国语辞典》:甸后(甸后)  拼音:diàn hòu
行军时,排于军队后列者。指后军。《三国志平话》卷下:「张合死在军前,司马相杀武侯,甸后有杨仪使计夺了皆庭。」
《国语辞典》:常备兵役(常备兵役)  拼音:cháng bèi bīng yì
我国士兵役的一种。依现行军事体制,常备兵役可分为现役及预备役两种。现役指男子满十九岁,经徵兵检查合格,于翌年徵集入营,期满退伍。预备役则以现役期满退伍后服之,至届龄除役时止。
《漢語大詞典》:呼沱饭(呼沱飯)
即粥。据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纪上》载, 光武帝 刘秀 于 更始 二年行军至 呼沱河 (按即 滹沱河 ),时天寒,众皆饥疲, 冯异 进豆粥。明旦, 光武 谓诸将曰:“昨得 公孙 ( 冯异 字)豆粥,飢寒俱解。”后遂有称粥为“呼沱饭”者。 宋 陶谷 清异录·呼沱饭:“ 光武 在 滹沱 ,有 公孙 豆粥之荐,至今西北州县有号粥为呼沱饭者。”
《國語辭典》:裹腿  拼音:guǒ tuǐ
裤外缠腿的布条,从前军人常用以防护腿部。
《國語辭典》:膝裤(膝褲)  拼音:xī kù
遮蔽腿部的服饰。《土风录。卷三。膝裤》:「古男女足衣俱称膝裤。宋秦桧死,高宗谓杨和王曰:『朕今日始免膝裤中带匕首。』」
《漢語大詞典》:杓窊印
印纽刻成鸷鸟形的印。即鹰纽印。行军诏赐将帅所使用。杓窊,古契丹语。辽史·圣宗纪二:“壬寅,遣 抹只 、 谋鲁姑 、 勤德 等领偏师以助 休哥 ,仍赐旗鼓、杓窊印抚諭将校。”辽史·国语解:“杓窊印,杓窊,鷙鸟总称,以为印纽,取疾速之义。凡调发军马则用之。”参阅辽史·仪卫志三
《漢語大詞典》:边防部队
在边疆驻守并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多数国家编有边防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严守国界,保卫边疆;负责边境巡逻、值勤和管理;处理边境涉外事务;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等。
《漢語大詞典》:地方部队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國語辭典》:打前站  拼音:dǎ qián zhàn
走在最前头或做开路先锋。《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大王即刻到了,洒家是打前站的,你下马饭完也未?」
《國語辭典》:强行军(強行軍)  拼音:qiáng xíng jūn
部队因战略上的需要或执行紧急任务时,所进行的快速行军方式。
《漢語大詞典》:设营队(設營隊)
行军时,预先向宿营地域派出部署宿营的小部队。 叶荫庭 《设营队》:“这些反动民团虽然不堪一击,但他们也不肯轻易放过我们的小部队和零星人员,因此设营队在执行任务时,经常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乔装。”